2017年西藏大学财经学院842财政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私人提供
【答案】私人提供指市场提供私人物品满足私人需要。私人提供的物品,消费者需要付费才能获得。市场是通过买卖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私人提供的前提在于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
2. 税收负担
【答案】税收负担是指税收收入与可供征税的税基之间的比例关系。税收负担可分为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前者指税收总收人占GDP 的比率,也称税收比率; 后者指纳税人的纳税额占计税依据的比率。税收负担常被用来比较各类纳税人或各类课税对象的税收负担水平的高低,因而是国家研究制定和调整税收政策的重要依据。
3. 贸易创造
【答案】贸易创造,是指消费从高成本生产者转向低成本生产者。因为关税壁垒的消除会按比较优势使专业化程度更高,消费者不必为购买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而支付高价格,因为现在可以从关税同盟的其他成员国那里购买到更便宜的商品。
例如,假定世界上生产葡萄酒最有效率的生产者是法国,又假定在加入欧共体之前,英国必须对来自法国的葡萄酒支付高额关税,那么,英国消费者此时一般会购买本国生产者酿造的葡萄酒,而在加入欧共体之后,英国进口商不用再支付法国产葡萄酒的关税,此时英国消费者将转向消费法国葡萄酒,从而使得法国生产者和英国消费者均获益。
4. 税制改革的“三大理论”
【答案】税制改革的“三大理论”为:公平课税论、最适课税论、财政交换论。
(1)公平课税论
公平课税论来源于亨利·西蒙斯的研究成果。它的基本思想包括四方面:
①主要强调横向公平目标,几乎不涉及纵向公平,主张将纵向公平留给政治程序解决;
②把税收问题与政府支出政策分开讨论;
③以税基的综合性和税收待遇的统一性作为指导原则;
④主张按纳税能力征税,但纳税能力的大小不用效用理论来衡量,提出了自己的衡量方法,即所得(纳税能力)等于适当会计期内的消费加上应计净财富的变化,使之直接对应于可计量的现金流量。
公平课税论的理想税制,主要是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对宽所得税税基课征累进的个人直接税。
(2)最适课税论
最适课税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J.S. 穆勒提出的“牺牲”理论,此后,庇古等人用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对其做了进一步解释。
最适课税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集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该理论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结构进行分析,即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应税行为和结果进行合理的征税。
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在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最适商品课税理论和最适所得课税理论三个方面。
(3)财政交换论
财政交换论来源于魏克塞尔关于财政学的自愿交换理论以及布坎南等对这一传统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这种“公平”税制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理论。
具体来说,财政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规则,对政府权力施加宪法约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税制改革。财政交换轮的主要内容是:
①对政府的征税能力必须从宪法上予以限制,因为如果不通过修改宪法来限制政府的权力,政府就不会放弃以前被赋予的权力。
②财政交换论研究的重点是选择税基和税率结构,将政府的总税收收入限制在理想的水平范围内。
③宪法对政府可利用的税基性质进行限制,也有助于确保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水平和类型符合公民的意愿。
④财政交换论认为,由于政府是使税收收入最大化的政府,它常常试图课以高名义税率并辅之以大量特殊规定,以获得最大收入,所以要从宪法上制约政府制定税收差别待遇。
⑤财政交换论还认为,政府应该取消对资本的课税。
总之,财政交换论特别强调两个方面:
①为了实现有效配置资源的目标,要求尽可能广泛地采用受益税;
②为了使政府官员在决策中的“自私自利”动机最小化,强调政治程序在约束预算决策中的重要性。
5. 税收豁免
【答案】税收豁免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小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至于豁免期和豁免税收项目,应视当时的经济环境和政策而定。
最常见的税收豁免项目有两类:一类是免除关税与货物税; 另一类是免除所得税。
免除机器或建筑材料的进口关税,可使企业降低固定成本; 免除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进口关税,可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免除货物税同样也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至于免除所得税,一方面可以增加新资的利润,使企业更快地收回所投资本,减少投资风险,以刺激投资;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社会政策的顺利实施,以稳定社会正常生活秩序。
6. 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答案】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实际上是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一间分类,即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三大类。这是现代公共经济学研究财政支出的一种重要分类方法。
(1)经常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这种支出的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在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应为税收,如果以公债方式来对经常性支出筹资,实际上就是将本期公共物品的成本递延到未来,这样就会使公共物品的受益与公共物品的付费在时间上发生差异。
(2)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和公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这种支出的明显特点是,它的耗费的结果将形成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资本性支出的补偿方式有两种,一是税收,意味着本期享用的公共物品,本期付出代价; 二是国债,意味着未来享用的公共物品,未来时期付出代价。
7. 财政
【答案】财政是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分配关系,其产生的物质前提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有了剩余产品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公共需要。随着国家的产生,政府成为这种分配关系的承担者,即财政的主体。因此,现代社会的财政就是国家财政或政府财政(从财政关系的角度看,国家与政府具有同一性)。财政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其现象形态就是政府的收支活动。财政收入是国家或者说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征集、占有的一定量的社会资财; 财政支出则是基于社会的公共需要,按照一定的经济、政治原则,政府将其集中的资财分配给包括政府自己在内的有关利益主体。政府财政收支反映政府的职能范围、行动方向和政策,并能从中看出一个国家的性质。
8. 财政交换论
【答案】财政交换论来源于魏克塞尔关于财政学的自愿交换理论以及布坎南等对这一传统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这种“公平”税制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理论。
具体来说,财政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规则,对政府权力施加宪法约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税制改革。
①对政府的征税能力必须从宪法上予以限制,因为如果不通过修改宪法来限制政府的权力,政府就不会放弃以前被赋予的权力。
②财政交换论研究的重点是选择税基和税率结构,将政府的总税收收入限制在理想的水平范围内。
③宪法对政府可利用的税基性质进行限制,也有助于确保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水平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