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次“阅读教学”的主体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教师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教学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谈生命》课后练习题是“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并试着背诵,说说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提高学生整理文章思路的能力。 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通过朗读和背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下理解不恰当的是()。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注重语文知识的系统讲授,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打好语文基础。 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法修辞知识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对语法修辞教学目标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修辞教学中的指导与点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 占用大量课时讲解口语交际的方法,让学生掌握。 通过指导与点拨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一道课后练习题:“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启发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引导学生学习散文的写法。 引导学生对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总结理论知识。
在某次“写作”教学的主体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写作”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