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17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三代诗

【答案】第三代诗是指由“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 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 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代表流派有非非主义、他们文学社、海上诗群等。

2. 闻捷

【答案】闻捷是我国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又名巫咸。抗战后曾在武汉参加演剧活动。 1956年出版诗集《天山牧歌》,热情歌唱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和劳动,充满新鲜、风趣的情调,是五十年代最优秀的抒情歌集之一。

1959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第一部《动荡的年代》,1962年出版第二部《战斗的草原》。

1961年后在作协上海分会专事创作。主要诗集还有《祖国,光辉的十月》《河西走廊行》等。

3. 《白毛女》

【答案】《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指导创作完成的宣扬红色文化的第一部歌剧。它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开山之作、代表之作,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石,开创了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划时代的意义。

4. “干预生活”

【答案】“干预生活”是1956年在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创作主张。当时的文艺创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和回避生活中重人矛盾的现象。“干预生活”的倡导者认为:作家不能也难以无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干预生活”就是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即作家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把它们揭示出来,给腐朽、落后的事物以狠狠鞭打,并且呼唤、鼓舞人民与种种阻碍人类事业前进的丑恶现象作斗争,以推动历史前进。

二、简答题

5. 简评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

答:八十年代开始,王蒙率先借鉴了意识流手法,先后写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等小说。这些作品以意识的流动作为作品结构的线索,强调人物内心变化及其精神模式,明显地带有“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但又不同于欧美文学的意识流小说,所以称之为“东方意识流”。王蒙的“东力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由外向转向内向,着意于心理描写

王蒙把对社会现实反映的焦点聚焦在人物心灵世界的塑造上,着意于心理描写,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在王蒙看来,创作应略过外在的细节写心理,写感情,写联想和想像,写意识活动,《夜的眼》描述的重点完全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即以简单的事件取代戏剧性较强的故事。没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主线,取而代之的是纵横于广阔时空的,多线条展开的心理活动。这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

(2)打破自然时空,凸现“心理结构”的叙事结构

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并不是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或是逻辑顺序来安排情节,而是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联想来组织故事,自然时空顺序被打乱,过去、现在、将来或并置,或交错,或颠倒。比如,中篇小说《布礼》写一个忠诚的年轻共产党员钟亦成被错化成“右派”的故事。小说将原本比较完整、复杂的情节故意用人物的心理感受切割、打乱、拆散,按照人物的心理感受来重新组合,从而获得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3)运用感觉印象,记录人物纯粹的五官感觉与印象

《夜的眼》就是写人的感觉,一个长期生活于边睡的人对大城市之夜的独特的主观感觉。主人公陈呆在遇到了一个轻浮的小伙了并受到他的无理嘲弄之后,心绪昏乱,但是优美的舞曲却使他暂时驻步,让他引发了自由联想,感觉到了边陲——他的第二故乡的绮丽风光。这是他在大城市办事受挫后,听这首舞曲的独特感受,即带有对比性的感受。别人不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他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心态。

总之,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是有区别的,他在自己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创作中借鉴了西方意识流的技巧,但他摒弃了西方意识流中的一些元素,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创造,因此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意识流小说。

【答案】

三、论述题

6. 试述80年代“寻根文学运动”的主要内容、特点、成就与意义。

【答案】(1)“寻根文学运动”主要内容

“寻根文学运动”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运动。寻根口号的提出和具体的实践都是历史主流要求的反映,这一切都源自于现代化历史愿望。“寻根文学运动”主要内容是:

①民族文化的审视,代表作有邓友梅《那五》《烟壶》、冯骥才《神鞭》;

②深挖传统文化的病根,批判国民劣根性。寻根文学把笔伸向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从人们的现实心态中,发掘出历史的沉淀物,探索并剖析、批判中国文化的劣根性;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例如,阿城的小说《棋王》和《孩子王》;

④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在审美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民族艺术精神的认同,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重视,复活了民族的审美意识,给新时期文学灌注进民族所特有的美学气韵和情致。

(2)“寻根文学运动”的特点

①文化寻根小说在美学倾向上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以及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②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的同时,又渗透了现代的意识倾向,既富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融合了现代感的美学倾向。

③新颖的审美形态,投射在他们那融合了现代与传统、特别富于想像力的艺术风格中。

④生发于作家主体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通过对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格塑造形象表达出文化魅力,并以此完成一种人格境界的美感塑造。

(3)“寻根文学运动”的成就

“寻根文学运动”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提出了一定的文学理论建树

寻根文学提出的主张和理论主要有:

a. 认为文学的根在于民族的文化;

b. 认为文学的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c. 要对民族文化作出新的判断、认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建立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②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作品

a. 韩少功的《爸爸爸》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当推韩少功的《爸爸爸》。这篇小说最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作者立足湘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以夸张、变形、象征主义以及黑色幽默的手法,以冷峻反讽的笔调,通过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落后和暗面的展示及批判,表现了他对理性、人道主义、民族生命力和自强意识的痛切呼唤。小说与现实拉开了极大的距离,体现出鲜明的浪漫色彩,时空的模糊性、意义的象征性、内容的古朴性,无不体现着作者“寻找东方文化的审美优势”的追求。

b. 阿城的《棋王》

《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也一直被看做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作家王蒙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当代文坛上少见的一篇“奇文”。《棋王》是阿城用民族的包装来表达正在形成的现代意识的尝试,其创作实践确实为新时期小说带来了强烈的文化意识、现代化的艺术方式和新颖的艺术思维方式等富有创造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