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21文学综合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青春之歌》
【答案】《青春之歌》是作家杨沫创作的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反映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全书以主人公林道静的遭遇为线索,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动荡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描写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觉醒和分化,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革命知识分子成长的历史道路,从而表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主题:一切追求光明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同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勇敢地投入到时代的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2. 《晚霞消失的时候》
【答案】《晚霞消失的时候》是礼平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杂志1981年第1期。这部小说描写了南珊和李淮平两个青年在“文化大革命”前后的经历、思考和追求,反映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社会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小说中以李淮平和南珊从红卫兵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扭曲的精神恋爱为叙述主线,虽然他们仅见过四面,却代表了作者的人生历程。整部作品以其浓重的思辨色彩与对人生价值的探索性,在当时引起广泛而激烈的讨论。
3. 《透明的红萝卜》
【答案】《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也发表在1985年的《中国作家》。莫言通过小说人物黑孩诉说了他少年时代吃过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寥荒凉,营造出了神秘的气氛和空灵的意境。
4. 文革手抄本小说
【答案】文革手抄本小说是文革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当时,只有少量书籍允许出版,但有一批以侦破和反特故事为主的手抄本文学在地下流传,集中于1974~1975年。流传最广的作品是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手抄本小说一方面受热烈欢迎,广泛流传,另一方面因其对于爱国的知识分子、科学界的权威肯定,对周恩来等政治人物歌颂性叙述,被当时的政权看作是流毒全国的反动小说。手抄本小说在文革后公开发表,都经过修改或重写,无沦是其内容还是发表形式,事实上都已失去了本来面貌。手抄本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四人帮”文化专制的一种叛逆
行为。除了阅读所带来的欢愉,它更是一种群体劳动,一种自由的文学创作,一种精神上突破禁忌的地下探索。
二、简答题
5. 简要概括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
【答案】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
(1)利用民间意识反讽手法是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反讽作为西方文论中的重要美学法则和表达方式,在新时期“新写实小说”中被广泛运用,刘震云作为该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初期代表作《塔铺》到《新兵连》,没有“唐人绝句”式的空灵境界和淡泊悠闲的奇风异俗,而是着力于剖析社会存在中矛盾冲突的本质和生活苦涩的无奈,直至淋漓尽致的演绎着这种反讽叙事手法。
(2)在80年代,相比起另外的“新写实”小说来,刘震云对琐屑生活的讲述,有对“哲理深度”的更明显的追求,也就是对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荒诞”和人的异化的持续的揭发。
(3)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严密的社会权力机制,在刘震云所创造的普通人生活世界中,构成难以挣脱的网。生活于其间的人物难以自主地陷入原先拒绝陷入的“泥潭”,在适应这一生存环境的过程中,经历了个人精神、性格的扭曲。
三、论述题
6. 试分析十七年文学的创作特点。
【答案】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中,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十七年文学具有如下特征:
(1)社会地位
文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位置显要,作家的社会政治地位比起“旧中国”来其实有很大提升。许多知名作家,常被委以各种国家、执政党的政治职务或头衔。而文学机构(作家协会等)本身,也建构了政治权力模式的等级,提供各种职务以供分配。
(2)创作对象
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则大多学历不高,在文学写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思想和艺术借鉴的范围狭窄。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对中国现代作家来说是新的、重要的经验,但这些经验的开掘、表现,因文学观念和艺术素养的限制而受到严重制约。写作上传统性的那些“难题”(诸如生活经验到文学创造的转化,虚构能力和艺术构型能力等),在许多作家那里,或者没有自觉意识,或者难以寻克服的途径。
(3)作家
在“十七年文学”中,理论批评与文艺政策阐释,与对文学作品的批评难以分开。因此,重要批评家与文学界的领导者在身份上也常重合。周扬、茅盾、邵荃麟、林默涵、何其芳、张光年、陈荒煤、冯牧、李希凡、姚文元等,是这一时期活跃的批评家,他们其中的许多人,也同时是文学界的主要负责人。
(4)写作主张
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多数人,认定文学写作与参加左翼革命活动,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文学被看做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主要体现为:
①他们对于文学自主、独立的观念,会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认为可以把政治活动,社会参与跟文学写作加以区分。
②他们普遍认为,凭借着“先进的世界观”,作家能够正确地认识、把握客观生活和人的生命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③他们所实践的革命和文学,正体现并阐释着这一发展规律。
因而,不存在令他们困惑的悖谬情境,也不可能会有神秘、不可知的领域。明确的目标感和乐观精神,必然是他们作品的基调。
(5)题材
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种:
①歌颂、回忆、斗争;
②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③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一争。
因此,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代表作品中,小说有柳青的《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梁斌《红旗谱》; 诗歌有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话剧有老舍的《茶馆》、郭沫若《蔡文姬》等。
7. 试论迟子建小说创作。
【答案】迟子建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大多以东北农村小镇乡土故人为追忆和书写的对象,用独特的体验构建出一个异彩纷呈的瑰丽世界,描绘一幅幅奇异的北国风情画卷。代表作有《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树下》《原始风景》《晨钟响彻黄昏》《雾月牛栏》等。她宁静而又理性的创作态度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个性,其小说创作有以下特征:
(1)小说创作的视角
迟子建在小说叙事策略的选取与意义表达上采取了儿童或者少年的叙述角度,以此作为切入现实世界的依据,体现了她在一种纯真心理状态下对于生命的体认。同时,她又以女性特有的心智结构以及女性与生俱来的母性,通过对日常细碎事物的描摹,在对自然诗意生命本能的眷恋与追寻中,展现人物丰富而敏感的心理世界和挣扎的脆弱的灵魂,从而使艺术视角穿越了历史回归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