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17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抒情诗
【答案】政治打情诗是打情诗的一种,是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诗作者往往以“阶级”的(或“人民”的)、社会集团的代言人身份出现。政治抒情诗既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色彩,又有抒情诗的特点。它以真实而强烈的感情,具体而鲜明的形象,生动而深刻的语言,直接地触及时事,表现重大社会问题。它是诗与政论的巧妙结合,是诗意与哲理的水乳交融。代表诗人及作品主要有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 《黄金时代》
【答案】《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之一,是一部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
3. 《望星空》
【答案】《望星空》是现代著名诗人郭小川于1959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诗歌,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全诗共4章,230多行,以曲折、形象的艺术手法,歌颂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歌颂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迎难而上,去建设美好、幸福的人间天堂的时代主题。《望星空》是郭小川抒情诗篇中最富有艺术个性的力作之一,是诗人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以取得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的成功尝试。
4. “干预生活”
【答案】“干预生活”是1956年在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创作主张。当时的文艺创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和回避生活中重人矛盾的现象。“干预生活”的倡导者认为:作家不能也难以无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干预生活”就是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即作家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把它们揭示出来,给腐朽、落后的事物以狠狠鞭打,并且呼唤、鼓舞人民与种种阻碍人类事业前进的丑恶现象作斗争,以推动历史前进。
二、简答题
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新变,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探索、创新,是80年代文学界的普遍的强烈意识。80年代的中国文坛,在文学思想、写作题材、创作手法、文学史观上都发生了新变。
(1)文学思想上,出现“新启蒙主义思潮”。文学自觉兴起,注重人的主体性,尊重作家的创作个性,允许多种创作价值观念的存在。“哲学”、世界观的层面上的新探索是新时期对文学最为重要的探索,比如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孤独”、“异化”、“焦虑”思想在80年代的中国成了张扬人的个性、培养独立精神、寻找失落的“自我意识”的手段,因此对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有积极意义。
(2)写作题材上,80年代的作家发掘以前曾被禁止、或很少涉猎的题材,创造很难用“正面”、“反面”、“伟大”、“渺小”的标准加以划分、在道德判断上暖昧含糊的人物形象,内容上有了很大突破。比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黄泥街》等作品中的大学生生活、“文革”记忆、城市边缘化人群的生存、小街的风俗等等,都不过是故事的材料,尽管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效果,但充分肯定了叙事主体在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3)创作手法上,受到西方现代派影响,80年代的作家争相尝试运用新的艺术方法,如意识流、开放性结构、多层视角、纪实与虚构互相渗透等。如马原的《虚构》深受法国“新小说”陌生化风格与“元叙事”结构技巧的启示,借鉴拉美作家博尔赫斯“迷宫叙事”的策略,制造出了一种“马原式”的特有的“叙述圈套”。
(4)文学史观上,掀起了一股“重写文学史”的潮流。这期间的“重写”,是以“走向世界文学”、“文学现代化”和“回到文学自身”(“纯文学”)等作为它的目标和尺度的。例如1988年,《上海文论》开辟了一个由陈思和、王晓明主持的“重写文学史”的专栏,以有别于传统教科书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己有定评的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提出了某些质疑性的探询和多元化的阐释,涉及丁玲、柳青、赵树理、郭小川、何其芳等作家的创作倾向。
三、论述题
6. 林道静形象体现的革命话语和爱情话语存在怎样的关系?
【答案】“革命的罗曼蒂克”早在1928到1930年就己成为当时普罗文学的主要特征,其精髓为蒋光慈提出的“革命+恋爱”创作模式。《青春之歌》着力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女性形象,展现了一名个人主义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作品通过林道静在三段爱情中的话语,即“林道静以革命名义离开余永泽的爱情话语”、“林道静和卢嘉川的革命话语改造爱情话语”、“林道静和江华的革命话语取代爱情话语”来表现革命话语和爱情话语间的关系。
(1)林道静和余永泽:爱情话语向革命靠近
茅盾曾在1935年发表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中将“革命+恋爱”创作模式概括为:
“作者借主人公的‘现身说法’,指出了‘恋爱’妨碍‘革命”于是归结为‘为了革命而牺牲恋爱’的公式。”在《青春之歌》中,表现为林道静和余永泽的爱情。林道静受到余永泽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的爱情话语表现为大量的诗化词语、副词的重叠使用以及各种修辞的运用,通过爱情话语来抒发他们的爱情。后来林道静受革命者感染而离开了余永泽,加上了革命的名义。
(2)林道静和卢嘉川:革命话语改造爱情话语茅盾在《“革命”与“恋爱”的公式》中还提到“稍后,这‘公式’被修改了一些……‘恋爱’与‘革命’相辅相成了,这通常表现为几个男性追逐一个女性,而女性挑中了那最‘革命’的男性”,即“革命决定了爱情”。在《青春之歌》中,表现为林道静在余永泽和卢嘉川中的选择。林道静受卢嘉川思想革命的影响,爱情话语欲语还休,开始与卢嘉川的革命话语进行争夺,并最终被革命话语所改造,他们之间的话语特征主要表现为:用省略号代替爱情话语、革命话语对爱情话语的置换,他们的爱情表达终究被埋没在革命话语里。
(3)林道静和江华:革命话语取代爱情话语
“革命+恋爱”创作模式在被继续修改后,出现了第三类“革命+恋爱”小说,即“干同样的工作且同样努力的一对男女”怎样自然成了恋人,称为“革命产生了恋爱”。在《青春之歌》中,表现为林道静与江华的爱情。林道静与江华的爱情话语依附革命话语而生,革命话语已经完全战胜了爱情话语。在这场话语权的争夺战中,林道静最终放弃了爱情话语,变成了像江华一样操纵成熟革命话语的战士,她的身份也由“女人”变成了革命者,实现了最终的成熟。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林道静形象体现的爱情话语与革命话语与“革命+恋爱”的创作模式相吻合。林道静形象体现的革命话语和爱情话语先是“革命话语改造爱情话语”的关系,后是“革命话语取代爱情话语”的关系。
7.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
【答案】余秋雨散文的特色主要表现为:
(1)散文主题鲜明
余秋雨的散文属于学者散文,文章大都蕴含浓厚的人文精神和学者情怀,表现为对终极意义的关怀及对文化价值观念的关注,反射出巨大的文化与历史内涵。其中以才学为根底的价值判断,是其鲜明的创作特征。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等作品无不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明的重温与反思,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对文人命运的思考,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与历史内涵。
(2)散文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秋雨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余秋雨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窟》写到乐尊; 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而更深程度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其次小说的要素之_是细节,余秋雨散文中常常见到栩栩如生的描绘,依托细节构筑成优美深邃的诗情画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