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21文学综合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是发展、繁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由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讨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自由讨论和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式去解决。

2. 反思文学

【答案】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以反思十年动乱这场社会悲剧的种种前因后果和经验教训,回顾历史,展望明天为主要内容。反思文学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反思文学作品共同具有的特色。代表作品有《内奸》《人到中年》《芙蓉镇》等。

3. 寻根文学

【答案】寻根文学是指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为“寻根派”。

4. 朦胧诗

【答案】朦胧诗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又称新诗潮诗歌。朦胧诗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故得此名。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朦胧诗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

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朦胧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像空间。

二、简答题

5. 简述新时期“实验话剧”的成就及不足。

【答案】新时期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文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实验话剧是指有别于传统的、在艺术上有创新的话剧。作为新时期戏剧文学样式之一,实验话剧踩着时代的步伐进行探索和发展。

(1)新时期“实验话剧”的成就

新时期的实验话剧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十分明显,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形式创新。形式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总是要指向它所表现的内容与意义,要艺术地表达这些内容与意义。话剧作为一种叙事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它独特的“叙述语汇”,形式与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叙述”与“被叙述”的关系。戏剧以叙述事件为主,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叙事艺术,运用各种舞台形式与手段来展现一个“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动作”。

从广义的叙事出发,新时期话剧的形式创新也就是叙事方式、叙事话语与策略的改变,运用叙事学的原理,通过考察这些形式的表述功能、日的、方式与它们实际达到的效果,新时期话剧的成败得失也会一目了然。

(2)新时期“实验话剧”的不足

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广泛介绍,深度模式逐渐消除,文学趋向边缘化、平民化,创作主旨也出现了模糊性,二元对立的思维已不再盛行。这时期实验话剧创作剧本中的主题表现不再存在于文本之中。文本提供的仅是一种话语本身,读者阅读到的仅是这个文本的能指。新时期实验话剧在主题表达上所发生的变化,出现了主题的模糊、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等,从而很难发现那种崇高而具有理性思考的主旨。

三、论述题

6. 请以莫言和张承志为例,论述区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答案】在莫言和张承志的作品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区域。故乡或者知青时期生活过的地方,是他们创作的题材来源和精神发源地。

(1)高密东北乡

故乡高密是莫言很长时间里文学想像的源泉,他的故事大多以对故乡的记忆为背景展开。 ①《红高粱》系列、《球状闪电》《爆炸》《红蝗》,以及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丰乳肥臀》,展开了中国现代文学此前少见的乡村天地:狂躁、混杂,充满酒气和血色,有晓勇血性的人物和无所拘束的激情。

②在早期,莫言显然要通过文字构造一个能不断叙述的“高密东北乡”。他笔下的图景,来

源于童年的记忆:在那片土地上的见闻,更来源于他丰沛、灵动、怪异的感觉和想像。部分作品也写到“当代”生活,但更多时候是将笔伸向“历史”。在充满野性活力土地上有关“先人”生命的奔放,和传奇性经历的叙述中,也隐含了后代在生存上压抑,人性的扭曲的伤感、迷惘。

(2)内蒙草原

张承志的作品坚持在严峻的现实里发现理想的光彩,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都与对理想的无条件的捍卫、追求、牺牲的主旨相关。

①其高扬的精神资源发掘地,主要以生活于内蒙草原,特别是西北黄土高原的蒙古族、回族的历史和现实为对象。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更为执著地歌颂生活于贫痔的甘、宁、青沙漠边缘的回族农牧民,以及他们面对苦难时忠贞不渝的信念。

②《心灵史》记述聚居甘肃、宁夏等地回族的哲合忍耶为着“心灵的纯净”,而艰苦卓绝、忍辱负重、赴汤蹈火的故事。小说中大量引述“秘史”等历史资料,将虚构与“纪实”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以最极端真实的材料去描写最极端虚无的东西”,去实现“心灵最彻底的表达”。这部作品不论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还是叙事方式上,都是他最主要的作品。

总之,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和内蒙草原之于张承志已不仅仅是小说故事发生的环境载体,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精神资源的发掘地,文学想像的源泉以及心灵的栖息地而存在。在他们的小说里充分显示出区域文化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

7. 请以“茅盾文学奖”为例,分析当代文学评价标准的现实主义特色。

【答案】“茅盾文学奖”是根据提倡现实主义创作的中国原作协主席茅盾的遗嘱而设立的。“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字数在13万以上的长篇小说。评奖标准由试图引导国家主流文艺思想的中国作协划定,评选委员多是作协领导以及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因此,茅盾文学奖主要关注的是现实主义文学。

(1)用文学去分析、研究社会现实

“茅盾文学奖”认为文学是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例如,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就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社会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这对于人们去认识那段深深影响中国命运的历史阶段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2)富有人道主义关怀“茅盾文学奖”遵循的现实主义是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提倡作家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不公,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例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1979年冬天四川一个偏僻农村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老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生活故事,真实地揭露了“文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灾难性破坏和在农民精神上造成的严重创伤,深刻地反映了70年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