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17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墙文学”

【答案】“大墙文学”是指以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冤狱生活为描写对象的文学题材。70年代末、80年代初,丛维熙、张贤亮相继创作了《远去的白帆》《白云飘落天幕》《雪落黄河静无声》《土牢情话》《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后三部为张贤亮作品),“大墙文学”的概念由此而提出,并成为一七八十年代影响较大的一种文学派别。

2. 《再批判》

【答案】《再批判》是指刊登于1958年1月26口出版的《文艺报》第二期上的特辑。它批判了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等作品,并指出丁玲、萧军、艾青等“右派”早在延安就“勾结在一起,从事反党活动”,是“以革命者的姿态写反革命的文章”。这场“再批判”还波及到对秦兆阳、钱谷融、刘宾雁、王蒙、刘绍棠等的理论和创作的批判。《再批判》的批判采取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方法,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严重压制了文艺创作的独创性和积极性,是1957年反右斗争的延续和发展。

3. 《青春之歌》

【答案】《青春之歌》是作家杨沫创作的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反映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全书以主人公林道静的遭遇为线索,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动荡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描写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觉醒和分化,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革命知识分子成长的历史道路,从而表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主题:一切追求光明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同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勇敢地投入到时代的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4. 闻捷

【答案】闻捷是我国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又名巫咸。抗战后曾在武汉参加演剧活动。 1956年出版诗集《天山牧歌》,热情歌唱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和劳动,充满新鲜、风趣的情调,是五十年代最优秀的抒情歌集之一。

1959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第一部《动荡的年代》,1962年出版第二部《战斗的草原》。

1961年后在作协上海分会专事创作。主要诗集还有《祖国,光辉的十月》《河西走廊行》等。

二、简答题

5. 简述先锋派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答案】(1)先锋派小说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格非、北村、孙甘露、余华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2)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①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

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如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和《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中,“怎么写”的问题远远超过“写什么”,小说的主题模糊暖昧或者根本没有主题,作者在为叙事而叙事。

②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

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求,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先锋作家们追求新历史主义的创作,如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宏大真实的历史观被消解,使小说得到了可以直接进入人物心灵的途径,原生态地展现历史地表之下的真实的人物生活状态。而马原小说中的那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真实观。

③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

文本特征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像余华的很多小说中,人物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用“1, 2, 3”这样的符号来代替;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凌乱的梦境、嘈杂的现实,文本结构像她所描写的生活本身一样混乱不堪。

总之,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内容上的凌空高蹈也是其逐渐衰落的原因。

三、论述题

6. 结合诗作论述“朦胧诗”对现实批判。

【答案】(1)“朦胧诗”对现实批判的贡献

①月蒙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朦胧派

诗人普遍具有现代意识,强调人的自我价值,主张表现自我。如舒婷《致橡树》一反传统爱情关系中的依附心理,表达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现代爱情观念。

②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③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

a. 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

b. 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④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

朦胧诗人普遍具有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忧患意识,对祖国民族有一种深沉的感情,往往通过诗歌比较自觉地把自己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例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人所表达的并不是那种浮泛、虚假的“爱国豪情”,而是从自己与祖国同命运、共忧患的角度写出了个人和民族之间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

7. 试论迟子建小说创作。

【答案】迟子建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大多以东北农村小镇乡土故人为追忆和书写的对象,用独特的体验构建出一个异彩纷呈的瑰丽世界,描绘一幅幅奇异的北国风情画卷。代表作有《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树下》《原始风景》《晨钟响彻黄昏》《雾月牛栏》等。她宁静而又理性的创作态度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个性,其小说创作有以下特征:

(1)小说创作的视角

迟子建在小说叙事策略的选取与意义表达上采取了儿童或者少年的叙述角度,以此作为切入现实世界的依据,体现了她在一种纯真心理状态下对于生命的体认。同时,她又以女性特有的心智结构以及女性与生俱来的母性,通过对日常细碎事物的描摹,在对自然诗意生命本能的眷恋与追寻中,展现人物丰富而敏感的心理世界和挣扎的脆弱的灵魂,从而使艺术视角穿越了历史回归到心灵本真的境地。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述视角,在作家这里形成了特有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风格,即使是一些与儿童生活无关的作品,迟子建也喜欢选择一些具有儿童气质的弱者或傻子的视角作为叙述角度,这些都使得作品充满一种浓郁的童话色彩与天真淳朴的气息。如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说《雾月牛栏》中的主人公痴呆儿宝坠,是未长大的少年,其在文本叙事进程中与儿童视角有大致相同的功能。

(2)小说创作的风格

迟子建的小说充满了地域色彩与自然之美。从迟子建的众多作品里我们都可以切身感受到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