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工商大学公管学院835公共行政学之公共行政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知识性权力
【答案】知识性权力,也称为专家权力或信息权力,是指专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信息处理能力。这种权力来源于专业、技术和信息等知识性资源,专家所掌握的关于人、事件或其他有助于预测未来行为方一向的信息资源是这种权力的重要基础。人们的服从来自于对专家知识水平的认可。
2. 非程序化决策
【答案】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所解决的问题是不能重复出现的那类决策,又称之为非常规决策或非重复性决策。对于非重复性出现的问题,解决由于以往没有经验可资依据,小可能有一套例行的程序作为解决的办法,因而其决策是非程序化的。非程序化不仅指最后批准举动德非程序化,而是制定决策的整个过程,包括收集、处理信息和制定方案等活动,都具有非程序化的特点。
3. 行政伦理义务
【答案】行政伦理义务是指在行政实践中,行政主体在各种道德义务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需要牺牲其他道德义务而保全行政道德义务。行政伦理义务的本质是公共利益至上。对于行政主体而言,行政伦理意义上的义务在其所承担的各种道德义务中是处于较高层次的义务。只有当政府及其官员履行了应尽的义务,社会公众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
4. 成本效益分析
【答案】所谓成本效益分析,就是针对政府确立的政策目标,提出若干实现这些目标的力一案,比较各种力一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的现值,通过分析,选择出最优的财政支出方案。
5. 行政政策
【答案】行政政策是指政府从具体社会环境出发,为实现特定任务或解决一定的行政管理问题而具体规定的行动准则或方案。行政政策不强调政治信仰,主要从公共行政管理角度考虑问题,注重政策的可行性、合理性和时效性。制定行政政策的过程主要是一种技术分析和技术论证的过程。行政政策从作用、影响力、时效序列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类:
①长期政策,是在较长一个历史时期指导行政行为的政策,其作用类同于方针,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②中期政策,是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相对稳定的政策。
③近期政策,一般针对某一个特定行政管理问题而制定,问题解决,政策完结。
6. 规划——计划——预算系统
【答案】规划——计划——预算系统是指通过规划把编制计划和预算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管理的一种方法,英文简称PPBS 系统。从各国实践看,政府部门使用规划——计划——预算系统进行开支预算时,一般要经过以下二个步骤:
第一,确定目标。
第二,寻求多种替用方案。
第三,比较成本收益。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PPBS 系统确定政府开支目标、寻找可供替代的开支方案、最后确定最佳资金用途。PPBS 方法的优点是尽量把政府预算的编制工作置于明确目标和详尽计划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将政府预算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联系起来; 有效地打破部门之间的人为限制,按照预算开支的具体性质决定开支规模,并责成有关部门执行。该方法的缺陷在于:对技术和成本的要求较高; 使用范围有限,很多民用项目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按照项日性质分配预算资金给政府管理带来不便。通常PPBS 方法适用于目标和计划明确具体,按项日或课题分工的军事、水利、住宅、科技等领域的行政管理。
7. 经济
【答案】经济是指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的活动。在行政效率的研究中,经济涉及资源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的表示为资源(资金)和投入之间的转换率。经济性表现为获得特定投入时成本最低,或者说充分使用已有资金获得最大量和最佳比例的投入。行政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是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方面。
8. 行政协调
【答案】行政协调是指政府为求得内部外部和谐一致而采取的一种行政行为。行政协调在范围上有两个层次:
①政府内部各单位和各成员之间的协调;
②政府以公共权力的权威和公平的地位协调社会各方的行为,以促进国家总体利益的实现。行政协调在内容上也有两个层次:
①政府内部避免工作重复或事权冲突,在政府外部缓和或化解社会矛盾;
②前后左右、上下内外协同一致,形成合力,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管理效应。
9. 系统分析力法
【答案】系统分析方法,又称生态研究法或环境研究法,是指把要解决的行政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的重点在于系统各个相关部分的交互影响、双向往来、动态平衡、彼此关系。由于系统具有几乎无限的相关性,因此如何合理地建立“分析单元”,进而正确地解析各个分析单元之间的联动、因果关
系,是系统分析方法的基础性工作。
10.诱导性行政方法
【答案】诱导性行政方法是指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其通过有效利用非强制手段,使行政人员和公众自动、自觉、自愿地去从事政府所鼓励的工作、行为和活动。
①诱导性行政方法的特点在于,通过政府和管理者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使人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和谐地去行动。
②诱导性行政方法综合了社会学方法和心理学方法,其内容复杂、手段繁多,主要可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激励两种方法。
二、简述题
11.简述典范革命的背景和典范革命的理论。
【答案】(1)典范革命的背景
①20世纪60年代在当代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上是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时期。以法国的“五月风暴”和美国的反越战运动和民权运动为标志,在这个时期里,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动荡,反对战争、反对种族歧视、反对不平等、反对政府,构成了那个时期的发达国家较为普遍的社会图景。与此相联系,人们十分关注那些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和社会问题。
②与此同时,政府的官僚系统却表现出了太多的保守、消极、被动,太多的官样文章、衙门作风、墨守成规以及腐败,行政傲慢、无效能、无效率、行政帝国主义比比皆是。人们在问:我们的社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当这些问题变得愈来愈严重时,人们不能不问:“巨物”般的支配着巨额公共财政的政府正在干什么?70-80年代的经济滞涨,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社会危机感,进而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政府的合法性面临严峻的挑战。
③受到严重社会问题的激荡和推动,这个时期同时又是新观点、新学说层出不穷的时期。其中,最为引人注目地当属引发了关于社会科学再思考的典范和典范革命的理论。
(2)典范革命的理论
①典范又称典则、范式、典则规范,典范革命亦称范式转换。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从学术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关于典范或范式及其意义的概念。库恩支出:在科学的意义上,一个范式就是关于现实的一套较为系统的假设。这一套假设主要包括用以阐释和说明某一类现实的规则,而这些规则表现为人们的观察现实世界的观点、理念和基本价值判断标准。范式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好的范式的作用就在于其假设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现实的世界。但是,范式存在着许多的例外,而且,范式也并不解释它可能遇到的事实。在此意义上,范式旨在告诉人们“是什么”,而不回答“为什么”。
②塞缪尔·亨廷顿在阐释范式的作用时评论说:人们可以宣称只是根据具体的“客观
事实或“‘言的是非曲直”采取行动,但事实上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隐藏着一些假设、偏好和偏见,‘白们决定我们如何看待现实,留意子}么事实和怎样判断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这就是说,范式——即使是简化的,由于人们必须清楚地阐述理论或模式,并运用经过阐释的理论或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