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学历史新旧教科书比较研究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研究者

  摘要

我国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全面展开了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更新工作。到目前为止,新的历史教科书已经编写完毕,并正式开始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新旧教科书的异同,对认识新教科书、使用新教科书都是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通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的全面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新教科书在体裁上,以“课”为单位,以专题的方式呈现历史知识,既符合历史学科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在结构上,继承了旧教科书的部分体例,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了几种新体例,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内容上,控制总量,降低难度,更新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加强科际联系,克服了旧教科书“繁、难、偏、旧”的弊端,及“知识中心”的片面倾向;在编排上,活泼可爱,图文清晰精美,文字优美生动,导语引人入胜,有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本”向“学本”的转变。   与旧教科书相比,新历史教科书有许多创新的地方。在对教材的认识上,突破了传统“教材即课本”的狭窄认识,扩展教材内涵,使教材成为一张不断自我建构、不断发展完善的网。。在内容上,通过关注学生前认知形态,学生实践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实现主客观知识的统一;通过关注知识的整体性,实现科际联系的加强;通过关注知识的弹性与开放性,为学生个性发展留下空间,突破了旧教科书“学科中心”、“知识中心”、“课堂中心”的陈旧观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单一的课堂到回归生活”、“从强调分科到重视综合’’、“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个性与发展”的提升与转换。   新课程体系下,新历史教科书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历史教师转变角色,成为一名研究者:研究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研究教学,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研究课程内容,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研究自身的发展,成为一名创新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