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武汉,华中重镇,湖北首府,位于北纬29°58′—北纬30°47′,东经113°42′—114°37′,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季阴晴不定,夏季湿热,秋季凉爽,冬季干燥,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284.5mm,集中于4—9月,雨热同期,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武汉由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组成,市区含江岸、汉江、乔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七个城区,辖东西湖和汉南农场两个郊区,武昌、汉阳、黄陂、新洲四个郊县,全市总面积8216km2,总人口629.34万人,其中市区郊县人口为367.12万人(1987年)。武汉地处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线与东西黄金水道长江地交接点,位于长江和汉水两大河流的交汇处,水网如织,仅1986年全市货运吞吐量就达8796万吨,成为我国内地的最大港口。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场经济城市面貌的飞速发展,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注目。 武汉历史十分悠久,先秦时代,这一带属鄂王封地,三国时孙吴在今武昌设江夏郡,开创了武昌、汉阳划江分治的局面;隋唐宋时期,汉阳为汉阳县(唐称沔州,宋为汉阳军)治所,武昌为江夏县(唐称鄂州)治所;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汉阳为汉阳府所在地。清后期,鉴于汉口的崛起,先后设立夏口县、夏口厅,管辖汉口地域。1927年北伐胜利后,建立了同一的武汉市政府。解放初武汉市曾一度直辖于中央,1954年改为直辖市。武昌、汉阳、汉口三个地名的出现,均早于武汉一名。武汉的名于三国时期,取“因武而昌”之意,反映武昌最初的兴起与军事息息相关;汉阳的得名,去汉水以北(阳)之意,只是由于后来汉水改道北移,才形成今天汉阳位于汉水南岸的形势;汉口的得名,显然是由于位于汉水入江处。汉水下游古有夏水之名,故又称夏口,“武汉”作为正式的行政之名,乃是1927年北伐胜利以后的事情,但在民间,它早已作为三镇的统称而广泛使用。武汉一名,最早见于嘉靖《汉阳府志》:“夫武汉接境,太守职在牧民,乃以咫尺为秦越。”另外姚宏谟也有“武汉之胜迹,莫得而恣其观游焉”的记叙。这里的武汉,是合指武昌府和汉阳府,其实这种合璧趋向早在宋代已初见端倪,陈泽《凤棲楼经藏记》说:“汉水合大江,夹江而城,左武昌,右汉阳”。后来武汉一词就逐渐演变为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的统一名称。 武汉的今天,不仅与邻近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乳交融,而且更有它自身前后相继的历史。把武汉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置于一个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来探求它的城市兴起、城区的拓展、布局的演变、市场的迁移、人口的迁徙等问题,无疑会对当前武汉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