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泉州城市历史地理有关问题初步探讨,力图揭示泉州城市兴起的地理基础、城市平面布局演变,空间拓展变化、城市工商业发展、人口分布、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旨在为泉州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城市的兴起是历史自然选择的必然,是地理环境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泉州位于晋江下游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发达的农业经济为城市兴起提供了物质保证。泉州城市地处低丘和平原的过渡带,北面清源诸峰是城市的屏障,东南面的近海平原区是城市发展基地。晋江和东湖为城市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丰富水源。晋江水陆交通是泉州的大动脉,以泉州为辐射中心的陆路交通为泉州城市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腹地。尤其是宋元以后,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海交广泛,工商业繁荣,成为一大都会。 城市从诞生起就有了城区规模不断拓展的过程。庄为玑、陈允敦 等人做过较多工作,但见解不一致。泉州城是逐渐扩大的。规模较大的拓展有三次:五代时期,把唐子城周围地区包括在城内;宋代增筑翼城,把城南包括在城内;元代扩城,把进江地区包括在城内。城区拓展的方向受地理环境制约,主要向东南晋江方向推进。城区沿码头、港口、交通干道布设是客观规律。在古代,城门附近地区先变成市区,泉州南郊地区转化成市区的面积最大、速度最快。 城市平面布局演变是通过地理景观的改变来完成的。唐代泉州呈“田”型方城,前市后朝,表现为政治城市的特征。五代呈不等边梯形布局灵活。宋元以后,变成不规则的多边形,顺应商业港口发展的需要。历代政府官署占据城北高地,市场一直向南延伸,宋元时期泉州形成了外商聚居区,经商、传教均在这里,成为独特的宗教区。在城市布局演变轨道的基础上,论证地理条件对泉州城市布局及其演变得影响。 城市工商业区是城市职能结构中最活跃部分。前人有关于“蕃坊”的问题讨论。唐代市场在城内南部,五代时在东门、涂门,北宋时渐移涂门、新门、南门一线,南宋时到水门、南门,元代移到“泉南”聚市街,这一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手工业区中心唐、五代时在城东外碗窑村,南门外磁灶乡、城内西南铁炉庙。北宋在南门一带,元代造船厂在南门外厂口一带。泉州在古代形成了完整的城镇体系。晋江流域分布着众多的草市、墟镇, 兴化、漳州是东西部地方性中心城镇,泉州是区域中心城镇,宋元时发展成国际大都会。明清厦门取代了泉州,成为中心城市。 全州历史时期人口研究困难较多,前人所做作甚少。晋代之前缺乏详细记载,只能大致复原人口规模概况。泉州开元年间建城,城市人口增长到2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泉州为安定大后方,人口大量南迁。宋延偏安江南,泉州人口剧增,城内人口多达50万,达到峰线值。泉州明清时期不及前期水平,人口呈下降趋势。近代泉州成为人数前出区,迁移方向主要到台湾、澎湖和东南亚一带,成为散布实世界各地华侨的故乡。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园林艺术精美,在江南园林中一花独秀。地理环境对泉州园林建设风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自然山水景观的分布决定了泉州园林多位于城南一带,利用园原有地形、叠山理水,溶自然与人工为一体,成为园林一大特色。 最后,笔者在泉州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启示,对于泉州城市港口建设、加强农业资源基础、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对开放等诸方面提出参考性建设。 全文约30000字。初次写作文字粗俗望斧正赐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