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创新教育是当前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环节,也是面临知识经济时代挑战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探究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理论构架、实施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具体问题,是创新教育理论和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尝试性阐述。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切入,结合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从国家和民族实力的发展和国民个人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了实施创新教育的现实必然性;第二部分,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厘清了创新教育的概念内涵,首先分析了创新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所包含的具体要素,然后从比较的视点指出创新教育既不简单地等同于普通的创造发明活动,又明显地有别于一般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而是一种宏观的教育观念,综合的系统工程。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这一章,首先联系中学历史课程和教学的具体性质、内容和特点,结合前两章的分析,提出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不仅要挖掘本学科内容丰富的创新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价值观,而且要把握历史学科知识特征,帮助学生树立动态的知识观。然后,从知识供应的角度,提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还要弱化“传递知识”和“非传递知识”的边界,坚持“理解型”解释,“生成型”传递,充分保障学生的精神自由和个性发展。最后,结合创新思维品质中的关键——追求新异,敢冒风险,和特点——它能用批判的眼光去思考和发现问题,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多棱面地去考虑、思索问题,用聚合思维的协调来科学、规范地完成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提出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应紧紧抓住创新思维的这三大元素,挖掘历史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第四部分,提出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该注意的两个具体问题:第一,中学历史学科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不能用创新教育取而代之。第二,创新应从历史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出发,综合处理好各个环节的关系和问题。第三,创新不是哗众取宠式的“标新立异”,故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实施。相比较而言,这虽然是枝节问题,但却不容忽视。否则,.历史的创新教育就会或者把教育本末倒置,或者使创新流于形式,达不到它本来真正的目的和要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