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大学语文教学论之语文教育学引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当今为什么要强调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
【答案】(1)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含义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使之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丁具与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
(2)强调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因
①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语文课程的改革
a. 第一个里程碑——“文字的出现”
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文字的出现”,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耳相传来进行教育的活动之中。由此,拓展了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使教育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b. 第一个里程碑——“印刷术的出现”
“印刷术的出现”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印刷术的出现”,用纸张大量印刷出来的书籍,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
c. 第三个里程碑——“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
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教育走向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②现代新型人才观要求语文课程要培养现代人必备的“读、写、口语交际和信息”能力
a. “终身学习”是每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终身学习的首要条件是要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基本的。
b. 现代人应该具备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通常把这几方面的能力统称为“信息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为自己和他人服务的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c. 现代社会要求新型的人才是“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对一个现代人而言,“信息能力”与“读、写、口语交际能力”同等重要,四者缺一不可。
③“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己成为当今国内外课程改革发展潮流
a. 自20世纪七十年代起,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为各国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把现代信息技术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传统教学弊端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b. 在我国,教育改革者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
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2.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答案】(1)文化性原则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①语言文字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言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基础工具。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符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担负着民族以及人类文化传承、活化、更新的重任。
②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无法与它承载的信息截然分开,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具有文化的豁着性,汉语言、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生动再现,它积淀着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智慧,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分子。
(2)审美性原则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认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要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②这要求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时,注意资源的审美教育价值,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力、创造力的资源。
(3)地域性原则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开发学生身边的本土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程的适切性。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地域性原则不仅仅指充分利用本域的课程资源,理解与尊重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也应当开发利用他域的课程资源,适当引入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文化。
(4)多功能原则
①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至少应当具备双层的功能,既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既要有课程与教学的功能,也要有教育的功能。
②单从学生的能力培养上看,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应当重视资源在这些能力培养上的多重功能。
二、论述题
3. 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答案】(1)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①课程目标:知识技能取向; ②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③课程结构:严重的“分科主义”倾向; ④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⑤课程评价:选拔取向:⑥课程管理:中央集权。
(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贯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民主
这意味着课程必须谋求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这种课程既是平等的,又是高质量的。平等与高质量是内在统一、须臾不可分离的。
②国际理解
这意味着我国的课程体系必须追求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必须追求多样文化的教育价值观。具体表现在:
a. 通过课程教育公民尊重所属文化体系,使公民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b. 通过课程教育公民面对其他文化,能够尊重不同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尊严和差异,能够将自己的价价观和自己所属的文化体系相对化,发展尊重他人的能力和应对挑战的技能;
c. 通过课程教育公民在相互理解、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以完全平等的地位与他人、他民族、他文化展开持续而深入的交往,发展同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
③回归生活
a. 目标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
b. 内容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内容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的约束,要首先把科学世界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科学世界,生活世界尽管离不开科学世界,但却不只是科学世界。
c. 范围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范围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学校课程的疆域,要具有一种“课程生态学”的视野,寻求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
④关爱自然
这意味着课程必须把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这是一种“生态伦理观伙一种“关爱伦理学”。这种价值观应成为变革现行课程体系的重要精神力量。
⑤个性发展
这意味着课程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 个性发展还包含了社会性,个性的成长是在生活中、在持续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因此课程应创设有助于个性发展的社会情境。
4. 反思我国的写作教学,你有哪些体会与建议。
【答案】(1)对语文写作教学的反思
①从总体上讲,教学设计是当前写作教学的薄弱环节
a. 中学写作教学设计的问题,首先在于设计意识的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