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论之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答案】(1)文化性原则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①语言文字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言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基础工具。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符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担负着民族以及人类文化传承、活化、更新的重任。

②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无法与它承载的信息截然分开,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具有文化的豁着性,汉语言、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生动再现,它积淀着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智慧,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分子。

(2)审美性原则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认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要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②这要求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时,注意资源的审美教育价值,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力、创造力的资源。

(3)地域性原则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开发学生身边的本土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程的适切性。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地域性原则不仅仅指充分利用本域的课程资源,理解与尊重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也应当开发利用他域的课程资源,适当引入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文化。

(4)多功能原则

①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至少应当具备双层的功能,既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既要有课程与教学的功能,也要有教育的功能。

②单从学生的能力培养上看,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应当重视资源在这些能力培养上的多重功能。

2. 语文校本课程与语文选修课,两者是什么关系? 试设计一门微型语文校本课程。

【答案】(1)语文校本课程与语文选修课程的关系

①语文校本课程是语文学科视野中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开发主体,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为

适应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而开发的有学校个性特色的语文课程。

②理论上讲校本课程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 选修课中可以有校本课程,也可以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但从目前我国语文课程实际看,校本课程基本上是在选修课的范围内开设,而选修课中有相当部分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因而在讨论语文校本课程时不能不言及新课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

(2)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以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课型的建设和开发为例,具体开设以下四种课型:

①诗歌诵读课

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着重于学生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理想主义”的培养。诵读课是从第一学期起学习诗歌和开展诗歌诵读活动必须开设好的课程。每个学生在一学期中必须诵读好一百首诗歌(一天一首)。通过诵读课的开设,落实书册阅读,诵读的教学理念,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为下一步的解读活动奠定基石出。

②散文解读课

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于学生的“思想原创”的学习和“科学理趣”的培养。解读,顾名思义是解释、阅读和阅读、讲解。它是借鉴语文常规教学中的,讲读课型而建立起来的书册阅读中的一种新课程。

③小说品读课

古典小说和文学评论,着重于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扩展和“人生真谛”的了解。运用,说文解字的方法,三口为品。品,是品味,品出滋味——人情世故的滋味。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品读小说的情节、形象、环境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小说阅读,一品为“情”(人物的心情、心理特征); 二品为“性”(人物的性情、性格特征); 三品为“态”(世态炎凉、时代精神)等三品目标。

④戏剧赏读课

现代戏剧和古典戏曲,着重于学生的“气节操守”的教育和“艺术情趣”的感悟。赏读课可以分为,鉴赏和赏析两种课型。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和高考试题中对,鉴赏和赏析的要求不尽一致,评判标准也不尽统一。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无外乎两个方面,即内容和形式。从体裁上看,戏剧融合了诗歌、散文、小说的语言表现形式。戏剧中的对白,就是小说中很好的人物描写、语言刻画; 戏剧中的旁白和独白,就是很好的叙事散文或抒J 隋散文; 戏剧中的唱词,还有什么诗歌比它更讲究声韵美、意境美、艺术美呢! 戏剧的确是综合艺术,阅读戏剧,最适合的方式就是——赏读,在诵读、解读、品读的基础上来鉴赏或赏析。

二、论述题

3.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你能台提出一个新的建议供教育行政部门参考。

【答案】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包括:

(1)改革职前课程,夯实专业基础

①建构适用于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a.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为综合基础课程学习与专业学习阶段,以公共教育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学习为主,掌握教师职业基本的理论与技术。

b. 第二阶段

为语文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阶段,即学习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所需的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培养师范生语文方面的专业素质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观念,语文教育理论课程宜加以扩充,可开设语文教育心理学、班主任概论、语文教材研究、语文学习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以强化语文教师职业素质为主,目的是为了让未来教师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了解语文在中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获得从事语文教学的实际能力。

②加强人文教育与经典教育,体现高师中文教育的师范性内容

a. 在学习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所蕴涵的历代先贤的忧患意识,还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中一代又一代追求真理与光明的仁人志士的光辉足迹,或者是世界文学中各国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壮丽颂歌,都会给师范生无尽的启不和力量,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中文教育来说,其着眼点是为了培养中学语文教师而不是研究文学的专家,所以高师中文教育应以经典教育为主,要建立完整的经典教育体系,让师范生始终关注那些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关注文学史和人类精神文明史上那些最重要的现象,不仅要努力去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而且也要把研究志趣始终放在这些文学经典之上,全面系统地进行研读,为他们将来的语文教师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注重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语文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a. 具体要求

师范大学要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旧观念,就得从看重知识多少转移到看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大小上来,不应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应削枝剪叶、舍弃陈旧的、纯理论性且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课程门类和知识内容,吸收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突出知识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应用性和现代化,做到基础宽厚、支柱坚实、知识更新、学科交融。同时,也必须加强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b. 具体做法

第一,强化基础教育所需的语文课程和语文基本功训练,比如开设与中学语文教育密切相关的阅读与写作、书法、演讲、教师口语、语文教学设计、文献检索、电化教学等课程,同时开展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日常训练,加强见习、实习工作。

第二,“电脑应用基础”“电脑写作”“电脑网络信息检索”等课程应成为师范生的必修基础课,并形成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柱的现代化教学系统,向师范生提供最新、最优、最全的学科信息,以推动语文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建构富于个性的、最优化的知识体系与学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