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语文教学论之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根据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你觉得新型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答案】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与业务素质要不断更新,具体要求如下:

(1)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成为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设计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动态的课程理念,确定教师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给予教师以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自主权。这相应地要求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它面向社区资源、学校资源,面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背景,要求教师不仅要能因材施教,而且还要学会因材设教。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的课程创新和教学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2)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拓展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必须树立以下几个核心理念:

①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探究性的活动;

②教学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构建生活的过程;

③教学是师生身心全面互动的交往活动。

(3)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学会多重关注

①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

教师要拓展视野,从关注学生某一方面智力高低转变为关注学生不同的智力类型和多元智力的发展。

②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对间接经验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情况。直接经验同样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授受式的学习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听和记。而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对此,教师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并积极地引导。

④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体验和感受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学习时的一种心境。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时的心理情绪,为他们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和自信。

2. 什么是语文教育现代性?

【答案】(1)现代性的含义

①现代性涉及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结构概念的现代性。现代性意味着一种历史意识,一种历史连续性的意识。

②现代性是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现代性,它与科学和人类进步的启蒙规划密切相关。在这个规划中,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文化的自律性构成了变化的基础。

③现代性是作为文学一审美概念的现代性。它是一种与“新颖、变动、不断变化”相联系在一起的价值与概念。

(2)语文教育的现代性

语文教育作为课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现代性至少表现在两个层面:在教育层面,启蒙的现代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现构成了两个最核心的现代性价值; 在学科层面,审美的现代性和科学是主导一个多世纪语文学科变革与发展最主要价值力量。

①启蒙的现代性

在中国,启蒙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对封建主义的“彻底解决”。它积极肯定现实生活,强调人格的独立、平等,崇尚个性的自由发展。在课程的内容取向上,从崇尚封建经典教育转向现实生活的关怀就是这一现代价值的具体体现。

②学生主体性的现代性

我国真正确立这一核心理念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特别是杜威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影响。新学制中,语文课程纲要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a. 强调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c. 通过活动的力一式学习语文课程。

③审美的现代性

所谓美学的现代性是指与古典的崇高、绝对、永恒等美学标准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基于现实生活。它崇尚通俗、简洁、短暂、偶然以及瞬间即逝等新的观念。

④科学的现代性

科学的现代性在语文教育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

a. 语文课程知识、结构及体系的逻辑化、系统化;

b. 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方法;

c. 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精神。

二、论述题

3. 什么是阅读教学对话?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对话。

【答案】(1)阅读教学对话的含义

阅读教学对话是指师生之间展开的课堂教学对话。具体地说,它是师生或学生间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题所进行的多重互动活动。从互动主体的角度将其分为:

①“师个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②“师群互动”,是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③“个个互动”,是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④“个群互动”,是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具体又分为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互动和学生个体与全组学生的互动。

⑤“群群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2)有效进行阅读教学对话的策略

①教师要善于营造对话的氛围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需要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互相接纳。需要彼此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进行多向交流。因此教师不能做教学管理者,也不能做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因为对话教学的前提就是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所以,在阅读中实现有效对话的策略之一就是营造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使课堂成为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充满亲和力地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有机会说话,有对话的愿望。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

②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

a. 充足的读书时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首先就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己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尤其是在教学那些经典的文言作品时。如果没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学生就无法领会古典文学作品的精髓。

b. 充足的思考时间

课堂对话不仅仅是让学生说,而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说,更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因此,在对话时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形成个人的独特见解。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对作品中的词汇、情节、结构、人物、思想作出反应。

c. 充足的对话时间

对话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信息的交流互动,从而生成和建构新的知识,使知识增加、价值提升。因此,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保证对话充分进行。因为只有充分的对话,才能产生互动效应,使对话不断深入,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全面、准确、深刻,在互动中使师生各自得到提升。教师不可以随便终止对话,或者随意改变对话内容。

③教师要尊重对话的结果

阅读教学中对话的主体是每一个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即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逢这样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简短、恰当地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的对话热情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