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江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职业倦怠
【答案】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也称为“职业枯竭”或“工作耗竭”。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职业倦怠会对教师产生消极的影响,解决的最好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
二、简答题
2. 简述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理论形态。
【答案】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
(1)“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18~19世纪流行于欧洲,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该理论是在呼唤人的尊严与自由的“启蒙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主张人性本善,每一个儿童都存在自我活动、自我发展的天赋的能力,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即“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2)“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由美国哲学家、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确立的。经验是儿童的直接经验与学科教材之间的历史的统一,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持续生长”,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3)“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这种经验课程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对现代课程中“科技理性”的膨胀及由此导致的课程的“非人性化”的反动。其最终目的是个体的独立自由、个性在完全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和人与人之间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3. “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的运用会引起教学领域哪些方面的深刻变革?
【答案】其深刻变革表现在:
(1)教学成为“网络化交往”,把学校与社会隔离的藩篱已被“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彻底拆除,教学成为全球化、网络化的交往。
(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及相应的讲授教学法已不适应网络化教学的需求,需要新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3)课程囊括了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当教学成为“网络化交往”之后,课程就不再只是局限于学校范围,更不会局限于书本知识。通过计算机网络,全球范围的课程资源尽收眼底,教育因而出现了新的面貌。
(4)“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为远距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4. 认知弹性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这一理论的代表们认为传统教学具有的两种典型偏向是什么?
【答案】(1)斯皮罗是认知弹性理论的代表,认知弹性理论认为,人的认知随情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复杂性、差异性。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2)这种教学具有如下两种典型偏向:将事物从复杂的情境申隔离出来进行学习,认为对事物的孤立的认识可以推广到其他任何情境之中;将整体分解为部分,将本来连续的认识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局部的环节,认为局部认识的组合即是整体认识。
5. 教学对话的性质与策略是什么?
【答案】(1)教学对话的性质是:
①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这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不同于随意聊天。
②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虽然其中完全有可能有学术发现与创造,但与学术对话有一定区别。
③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真正的教学对话的试金石就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其疑问与见解。
(2)教学对话的策略:一是恰当的提问。恰当的提问是组织和引导教学对话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诱发、促进学生的自由活动,可以检查己达到的教学效果等。二是创设对话情境。对话情境是教学对话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它可以把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把学生的既有经验与要探究、解决的新的问题关联起来,把学生的理智与情感结合起来。
6. 简述“国际理解教育”的产生背景及80年代的“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
【答案】“国际理解教育”是随着国际化时代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彼此之间交往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程度的加深而提上日程的。“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1)培养儿童的自我理解能力;
(2)使儿童认识到他们是人类的一员;
(3)使儿童理解他们是地球的居民,是地球的从属者;
(4)使儿童理解他们是地球社会的成员;
(5)使儿童养成作为一个人理智地负责地生活的必要的能力。
7. 简述当前小学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答案】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表明,教学如果缺少了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当前我国小学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往往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限止了学生智能的发展。现代教学方法改革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综合力和创造力。
(2)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但是长期以来,中外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而轻视学,即在教师如何施教方面研究较多,而在学生如何学习方面探讨较少。随着人类知识信息量的増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学生学习方法对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国内、外创造和实施的“八环节系统学习法”、“单课四步预习法”、“反馈调节学习法”、“过度学习法”等,都是学法研究和改革的优秀成果。这些方法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而且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能力。
(3)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理想、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这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过程,难于改变学生的智力水平,但它们是学生智力活动的精神支柱和学习过程的动力系统,因而可以调节教学活动,使之顺利地进行,并极大地影响学生智力水平的发挥。
(4)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加工处理,在头脑中建立暂时神经联系,形成一定经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不明确,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接受有关的知识信息,形成暂时联系系统和经验。因此,现代教学方法改革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作用,并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传统教学以语言、文字为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因此,在很长时期内,黑板和粉笔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以后,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图表、绘画、标本、模型等静态直观教具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猛增的形势下,上述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只有采用更加科学、更加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来服务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
三、论述题
8. 比较布鲁纳与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理论的异同点,并分别运用这两种理论设计一个教案。
【答案】(1)布鲁纳与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理论的异同点
①布鲁纳与奥苏伯尔的相同点
a. 都主张同化理论
两者在学习理论的论述上,都提出了认知同化的理论,布鲁纳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这里的认知结构是指学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的知识网络,学习者将它掌握以后可以把它并入大脑中的认知结构,产生一个同化的过程,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奥苏贝尔则强调将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这里的认知结构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