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物资学院统计学812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分工
【答案】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生产以及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两种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指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革命进程、国内市场容量、经济结构状况以及各国经济制度的选择等; 自然条件包含地理位置、气候、资源分布、国土面积以及人口多寡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进步对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开始于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科技革命,延续到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前。国际分下主要包括垂直型国际分下、水平型国际分下和混合型国际分下月种。在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当前国际分工出现了许多不同于过去的新特点:从垂直分工转向水平分工; 产业内分工逐步过渡到产品内分工; 国际分工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步性; 政府在推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2. 固定资本更新
【答案】固定资本更新是指固定资本在物质形式下进行替换,在价值形式下进行补偿。固定资本更新必须设立折! 口基金。折旧基金(或折旧费)是指按照I 司定资本磨损程度而逐年提取的货币准备金。折旧基金等十固定资本的价值除以它平均使用的年限。提取的折旧基金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称为折旧率。固定资产经过使用后,其价值会因为固定资产磨损而逐步以生产费用形式进入产品成本和当期费用,构成产品成本和当期费用的一部分,并从现实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由于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在其平均使用年限内,在物质形态上总是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不到全部磨损,不需要更新。因而逐步提取的折旧基金,可以起积累基金的作用,用于扩大再生产。
3. 货币流通规律
【答案】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它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一方面,需要动用货币的地力,不仅有商品买卖,而且还有清
偿债务、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 另一方面,在有商品买卖的地方,也不一定都需要动用货币,因为随着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法。考虑到以卜两方面的情况,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为:
4. 创业利润
【答案】创业利润是指股份公司创办人发行股票时,股票出售价格总额大于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价值总额的余额。因为,股票价格是由预期股息和银行利息率决定的,在股息率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的条件下,股票出售价格就会高于其票面价值额,其余额被创办人作为创业利润归自己所有。但创办股份公司的人不能在仟何条件下都能得到创业利润,如果新创办的公司经营不好,股息率低于银行存款利息率,就不可能得到创业利润。资本家创办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时,往往将一部分股票留下来,待公司经营好时,股票价格涨到票面额以上再出售。创业利润的源泉归根到底也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5. 经济全球化
【答案】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资源配置从一国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各国经济通过跨国生产、国际贸易、资本国际运动以及国际技术交流等经济纽带而日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趋势。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它是经济国际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客观历史进程,属历史范畴;
(2)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是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其最重要的现象与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进行配置; (3)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在于国际分工,在于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作为一个客观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发端于19世纪60-70年代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蓬勃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有利于全球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与整合,推动了全球合作。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导致南北差距日益扩大,世界性的经济风险不断增加。可见,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
6. 上地价格
【答案】土地价格是指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原始的土地是天生的自然物,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土地被私人占有,能够给它的所有者带来地租收入,因而也可以作为商品买卖,也有价格,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质上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即土地价格相当于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把这一定量的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每年所得利息等于购买这块土地后通过出租每年所获得的地租。土地价格的高低,从理论上说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地
租量的大小,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土地价格同地租量成正比,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土地价格用公式表示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土地价格变动的因素还有供求关系以及其他因素,是比较复杂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土地价格有上涨的趋势。
二、简答题
7. 当代跨国公司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是怎样的?
【答案】跨国公司早已有之,但当代跨国公司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盈利模式、公司治理等方面都表现出新的特点。
(1)巨型跨国公司是当代垄断组织的一种新形式
跨国公司在当代世界经济中起着支配作用,其中巨型跨国公司又是跨国公司中的“巨无霸”,垄断了世界生产和销售的重要部分。世界巨型跨国公司在世界各行业中的集中程度更是十分惊人。
(2)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国际战略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销售、研发以及资金融通等经营活动是从国际全局出发的,而不再囿于某个子公司或某一地区市场的利益得失。跨国公司的国际战略也就是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战略。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税收、利润、成本等加以比较,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利润、逃避税收,以保证获得最大限度利润。
(3)全球网络式组织结构
当代跨国公司由于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产品繁杂,分工较细,通常都实行网络式组织结构。所谓网络式组织结构是由单个组织结构综合形成的多维组织结构,它的特点是交叉负责,母公司通过职能分部、产品分部和地区分部三个组织来实现对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协调整个公司的经营管理,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以及一个地区的生产经营。
(4)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异军突起
近年来,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它们也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即加强对外直接投资,鼓励自己的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在国际上建立分支机构,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获得了一定发展。
8. 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1)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①存在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使得各行各业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各自生产出不同的产品,而每个社会成员在生产和生活上又需要多种多样的产品,为了满足各自的多种需求,必须在分工者之间互通有无,使得各自所生产的不同产品进行交换成为必要。马克思说,社会分工是“构成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可见,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②社会分工者之间存在着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
马克思指出:“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正是由于社会分工者各自有着自己的经济利益,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这种各自利益的独立性使得他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