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903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范畴
【答案】经济范畴是指经济学理论中的概念和术语,用以表明经济现象的性质、特征及相互联系。经济范畴主要有四类:
(1)适用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最一般范畴,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
(2)适用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范畴,如商品、市场、货币等;
(3)适用于某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范畴,如原始氏族、奴隶占有制、封建土地占有制、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等;
(4)适用十某种特定经济研究领域的经济范畴,如生产函数、投资函数、恩格尔定律等。
2. 流动的过剩人口
【答案】流动的过剩人口是指那些时而失业,时而找到工作的失业工人。在资本主义工业的中心,有些工人时而被解雇,时而又复工。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在竞争中经常有一些企业减产、倒闭; 由于采用新技术也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样就会使一部分工人失业。当一些部门受到利润的刺激而扩大生产时,他们又不同程度地被雇佣。在这里,过剩人口处于流动的形式。
3. 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资本原始积累是指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加速准备条件的过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第二,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这两个条件通过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已逐渐准备着,但是,单纯依靠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来实现这两个条件,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新兴资产阶级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形成,便采取暴力手段加速形成这两个经济条件。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经济制度确立之前,所以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资本原始积累在历史上以英国最为典型。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加速货币财富的积累,还用暴力手段在海外推行殖民主义,掠夺殖民地的金银财富,贩卖奴隶,进行殖民贸易; 在国内则大肆掠夺本国劳动人民,采取发行国债、增加税收、保护关税等手段,聚敛货币财富,从而积累起大量货币资本。
4. 产品内分工
【答案】产品内分工是指原来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的设计、研究和开发、零部件的加工或采购组装和总装、分配和销售等一系列生产环节和生产工序,分包在其他国家进行,由各国分别完成。这实际上是把部门内或企业内分工,移植到许多国家中实现。国际分工的这一新变化,其直接结果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成为了工业制成品生产大国,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将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反而成为制成品进口大国。发达国家将产品的核心技术、商标、专利等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国际分工成为制成品制成者和技术垄断者之间的分工,高技术垄断者获取了大量商品的附加价值,而生产者只能得到廉价的加工费。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现象,正反映了国际分工新变化的实质。
5. 跨国公司
【答案】跨国公司又被称为多国公司,它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开设分支机构并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联合国有关组织对跨国公司的内涵作出了规定:(1)跨国公司必须在2个或2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2)在国外分支机构不少于6个; (3)海外业务必须占总公司业务的25%以上; (4)有统一的决策体系,内部实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早期跨国公司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跨国公司发展处于缓慢和停滞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获得了空前迅速的发展。与一般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具有以下特点:
(1)跨国公司以全球性的战略安排来确定经营目标; (2)跨国公司在经营方式上趋向于多样化和当地化; (3)跨国公司在所有制形式上更趋向于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跨国兼并规模巨大、强强联合、兼并的行业非常广泛等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中的微观主体,对经济全球化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跨国公司也集中反映了全球化经济中的新矛盾,其中包括国家主权与公司干预的矛盾、国家战略与公司战略的矛盾、东道国国家利益与跨国公司利益的矛盾等等。
6. 资本总公式
【答案】资本总公式是指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资本流通公式G-W-G' 。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一旦进入流通领域,似乎自身就会发生增殖,然而,这同商品、价值、货币的性质以及流通规律是相矛盾的。因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只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自身不是价值实体,更不能发生价值增殖; 商品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其流通是按等价原则进行的,所以只有价值形态的变化,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流通中只发挥媒介作用,只是表现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也不会引起价值增殖; 商品流通规律要求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形态变化与价值量的变化没有任何关系。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
矛盾。
二、简答题
7.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怎样形成的? 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
【答案】(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①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封建社会末期的历史条件下,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准备了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即资本原始积累,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②通过资本集中,资本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后,由于经济条件的变化,剥夺采取了新的形式。现在己不仅仅是资本家剥夺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者,而且是资本家之间互相剥夺。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集中进行的。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家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竟争,大资本打倒小资本,吞并或控制小资本,使资本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里。
③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生产资料由整个社会占有。
随着资本集中的发展,形成了社会化的大生产,而且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客观上必然要求劳动者共同使用的己经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一由整个社会占有,以便对社会化生产按照社会需要由社会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并按照社会的需要配置社会资源和分配劳动产品。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的社会性质。
④由于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垄断形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垄断,却把社会化的生产力变为资本家高效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的生产力,把己经社会化的生产过程由私人资本家按照追求剩余价值的一己私利进行控制和管理,把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己经社会化的劳动成果的大部分攫为己有,变成他们的私人财产。因此,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体现。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私人资本家手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个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表明资本主义私有制己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从而用和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取代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
①资本主义积累小断进行所造成的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是过渡到更先进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物质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是通过原始积累以暴力方式剥夺小私有者建立起来的,又是通过进一步剥夺无产者和中小资本家不断发展起来的。在资本发展过程中,资本不仅通过资本积聚使资本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