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828公共政策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系统思想

【答案】系统思想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应该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从整体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有系统、组成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2. 成本效益分析

【答案】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费用效果分析法,是规划与采购工程系统或设备的一种方法。它起源于二次大战后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方法广泛流行于各工业部门。在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被称为“政策运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实际耗费,也包含间接的财富损失。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政策评价时,可借助于成本效用曲线,以成本为自变量,用x 表示,以效益为因变量,用y 表示,即横轴表示成本,纵轴表示效益。

3. 前后对比法

【答案】前后对比法是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评价活动的基本思维框架,其他一切方法都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前后对比法是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前后对比法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其小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公共政策的准确效果,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公共政策的本质和误差,因此是公共政策评价常用的基本方法。

4. 模型方法

【答案】模型方法是指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所提供的观念和印象,不仅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条件,而且是人们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模型方法在满足政策系统整体性的要求下,力求抓住本质、化繁为简,为处理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

5. 推断统计

【答案】推断统计是指通过对样本的统计,来推断或估计总体的分布特性。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统计对象往往相当复杂,数据量较大,因此一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通过样本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在推断统计的基础上,管理者做出解释、预测或估价。

6. 支持联盟

【答案】支持联盟认为,分别探讨政治家、压力集团和行政管理者的作用根本就是离题的,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把政策过程看成是政策支持者的联盟。在支持联盟框架中,支持联盟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因为促使各个集团走到一起的,不仅是共同利益的驱使,也是共同知识和信仰使然。这些集团以他们的共同价值和信仰为基础加入政策的争论中,对解决方案进行竞争和妥协。

二、简答题

7. 对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公共政策分析虽与系统分析有密切联系,但它是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价的分析,因而与一般的技术分析不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

(1)政策问题

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完好地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不同于解决一般的技术问题。政策问题,作为分析中的独立基本要素十分复杂。问题的性质决定了相关政策形成过程的性质。

(2)政策目标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的前提。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

(3)政策方案

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体现政府行为的备选方案,集中了统治者的意志。在政策分析中应严禁出现“形式上有多种方案的选择,实质上只有一种方案的选择”的“霍布森选择”。

(4)政策模型

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理解、操作、模拟与优化。

(5)政策资源

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政府的“作为”,以能提供多大的资源为基础,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条件。

(6)政策评价标准

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显然

不同统治阶级的政治评价标准是完全不同的。

(7)政策效果

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效益大体有二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其中有些效益,可以用货币尺度来评价效果。有些效益,却无法用货币尺度衡量。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是政策执行的成本; 二是政策执行的结果。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高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效果是有效的。二者之间的差越大则说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反之,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低于政策执行成本时,至少说明政策效果是无效的。通常情况下,无效的政策结果都会产生负作用,在偏离政策目标的情况下,这种影响会更大。

(8)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在内的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因素。这些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国际环境。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所构成的政治文化,在社会变革时期,对政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9)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领导层的决策),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

8. 在公共政策评价中,有哪些评价标准?

【答案】政策效果是公共政策评价的核心。要弄清楚一项公共政策的效果究竟是好是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就必须首先建立一套评价的标准,即进行价值判断的尺度。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入工作量。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绩效。指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政策对客观事物与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

(3)效率。指投入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4)充分性。指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反映了绩效的高低。

(5)公平性。指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

(6)适当性。指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具体地说,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是社会期望的,公共政策的成本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

(7)执行力。指探求影响公共政策失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指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