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贵安新区研究院621公共管理学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方案优选
【答案】政策方案优选,又称政策方案的抉择,是指决策系统对政策方案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之后,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理想的方案的过程。政策方案优选的标准主要包括效益、效率、充分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当性标准。
2. 政策方案评估
【答案】政策方案评估是指在政策方案出台以前,对各种备择方案的可靠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说明各个方案的优劣,主要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评估的过程。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3. 理性决策
【答案】理性决策是指经过理性的思考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问题,从而做出决策的过程。其不是依靠人的直觉或凭借个人经验所做出的决定。
理性决策的步骤如下:
(1)确定问题。找出实际情况同标准的偏差,研究发生问题的原因。
(2)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各种可能的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
(3)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筛选出可行性方案,如通过系统分析法、模拟法等,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
4. 外在创始型
【答案】外在创始型是指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公民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首先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该模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通过该模型创建的政策议程只是让政策问题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不意味着政府会不折不扣地按创始者的意愿做最后的决定。
5. 投入产出法
【答案】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内容:
①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
②制定投入产出表,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
③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6. 政策问题论证
【答案】政策问题论证是指在构建政策问题过程中,围绕政策问题,通过科学于段、有针对性地证明该问题的性质的过程。政策问题的论证可分为一级论证、二级论证、功能论证和小论证。
7. 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利益是指公众和社团普遍享有的包含某种金钱利益,或者公众或者社团的权利和义务因之受到影响的某种利益。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
(1)具有“公共性”。较私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首先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的显著特点。
(2)具有合理性。由于一种公共利益的实现经常是以其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减损作为代价的,因此立法机关在界定公共利益时就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
(3)具有正当性。公共利益的界定事关广泛的公众利益,立法机关,尤其是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广泛听取、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保证公共利益界定基于广泛的民意之上。
(4)体现公平性。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如果以减损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却又不给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就会有违正义和公平。
8. 政策调整
【答案】政策调整是指依据政策评价的结果,对实施中的现行政策采取补充、修正和终止的动态过程。政策调整的基本内容有:
(1)政策补充。在被认为继续可行的政策中,增加新的内容,拓展政策的规范空间,以适应内外政策因素变化的需要。
(2)政策修正。改正政策中那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错误内容,同时还依据新的政策环境,修订已经过时的内容,进一步增强与保证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3)政策终止。取消失误的政策,重新制定新政策。
9. 阿罗不可能定理
【答案】阿罗不可能性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是指,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力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该定理是山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J ·阿罗提出的。“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义在于,它表明在集体行动中无论采用何种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作为该缺陷的一个结果,所有民主方式中的投票过程都潜在地具有被操纵的可能性。
10.集团决策
【答案】集团决策认为公共政策是集团斗争的产物。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政治
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政府决策就是在不同集团的相互冲突中进行选择。在集团分析模型看来,公共政策是团体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其体现了那些一直试图获取优势并相互竞争着的党派或集团之间出现的均势。
二、简答题
11.系统议程与正式议程有哪些区别?
【答案】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1)两种议程的特点不同
公众议程一般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比较模糊,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政府议程则比公众议程来得特定而且具体,是对政策问题进行认定或陈述的最后阶段。问题经过一定的描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并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的时候,公众议程就转入了政府议程。
(2)两种议程不具有严格对应性
通常某一社会问题先进入公众议程,被公众加以关注和讨论,然后由于该问题自身的特殊性、重要性、严重性以及迫切性等,引起了政府决策者的关注,由公众议程进入政府议程,最后成为政策问题,此时两种议程研究的问题是一致的,在过程上也是对应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如此,很多的社会问题虽然处于公众议程之内,己引起普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讨论,但决策系统并没有把社会问题列入政府议程,致使两种议程脱节。
12.引发政策调整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政策调整是指依据政策评价的结果,对实施中的现行政策采取补充、修正和终止的动态过程。
(1)政策调整的三个基本内容
①政策补充。在被认为继续可行的政策中,增加新的内容,拓展政策的规范空间,以适应内外政策因素变化的需要。
②政策修正。改正政策中那些己被实践证明了的错误内容,同时还依据新的政策环境,修订己经过时的内容,进一步增强与保证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③政策终止。取消失误的政策,重新制定新政策。
(2)引发公共政策调整的因素
①政策目标发生改变
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的重要构成因素,政策内容的确定、政策方案的选择、政策手段的运用,都是以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作为依据的。一旦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的政策目标发生了变化,政策就必须加以调整。这种政策目标的改变,既可以发生在具体政策的层次上,也可能发生在国家的总政策、基本政策的层次上。
②政策环境发生改变
公共政策作为一个子系统,存在于社会母系统之中,并与众多子系统发生作用,其中比较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