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18哲学综合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
【答案】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认为由于冷、热相互消长,气随着凝聚和稀散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形”的特点,气具有冷、热两种对立性质及与之相应的凝聚与稀散两种相反运动,因而可转化为具有其他性质的物质。当气稀散时,便生成火; 当气凝聚时,便产生风,风再凝聚成云,再凝聚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聚生成大地,最密集程度时变成石头。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
2. 蜡块说
【答案】蜡块说是亚里士多德认识论的重要观点。他认为感觉是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他把灵魂比喻成蜡块,而外界事物是金或铜的印章,蜡块接受的是印章的印记而不是印章的质料,因此他认为可感事物的质料作用于感官的质料,可感事物的形式作用于感官的形式。可感事物的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他还认为植物没有感觉的原因是因为它缺乏与可感事物形式相应的形式,因而不能接受外来形式。
3. 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答案】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哲学的重要理论根基,是为回应主客体最基本的同一性如何可能的问题而提出的。他认为一切认识都基于判断,因为单个的表象或概念没有真假,只有把两个表象或概念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判断时才产生真假问题和构成知识。他把判断分为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三种类型。其中,先天分析判断具有必然性,但却不能够扩展我们的知识; 后天综合判断虽然能扩展我们的知识,但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而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既能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是最终使我们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
4. 普罗提诺的“灵魂”
【答案】普罗提诺的“灵魂”是指他认为灵魂从理智中流溢出来。作为第三本体的灵魂即柏拉图所说的世界灵魂,它是一种能动力量。其能动性表现为变动不居,活跃于各个领域,既可以作用于与自己本性相一致的理智和太一,又可以作用于与自己本性不一致的低级对象。当它与理智和太一相通时,它复归于原初的统一,它是一; 当它被分割在个别事物之中时,作为推动事物变
化的内部动力,它是多。因此灵魂既是一,义是多,但不像理智那样,是一和多的统一。
二、简答题
5. 简述皮罗主义的基本要点。
【答案】皮罗主义的基本要点包括以下两点:
(1)悬搁皮罗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即事物都是同样的,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和不可判别的。所以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能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因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悬搁”即中止,既不肯定又不否定。因此我们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是没有任何烦恼。
(2)怀疑论
皮罗主义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获得安宁,而安宁由悬而不决、不作判断而来。如同当时的其他哲学派别一样,怀疑论的最终目的也是寻求幸福,也是要达到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恩披里柯指出,怀疑论的起因是希望获得安宁。而对各种相互矛盾的事物做出判断,必然会引起争论,使心灵不得安宁。无论什么样的判断,都会引起困惑,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争论和困惑。“悬搁”不仅是一种认识论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皮罗的怀疑论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皮罗所说的“不动心”是指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完全消极的状态,既无思想和情感的冲动,又无积极的作为; 另一种则是随遇而安的心境。
6. 如何理解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
【答案】“存在即被感知”源自英国(爱尔兰)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的代表作《人类知识原理》。
(1)基本含义
“存在即被感知”是指一切物体的存在都离不开感知它们的心灵或者说存在于心灵之中。他强调人的感觉经验,认为一个事物的存在不是因为它存在着,而是因为你感觉到了它。这种观点把人的感觉放在客观事物之上,认为感觉第一,万物来自感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评价
贝克莱的哲学理论属于经验主义哲学。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正在经验着的人的一种机能,物理对象只不过是我们一起经验到的感觉的累积,习惯的力量把它们联合在我们心中,经验世界就是感觉的总和。这是第一次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贝克莱继续发展了经验主义中的联想主义传统。
7. 康德:“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在康德看来,与自然科学相比,形而上学的危机表现在哪里? 对康德来说,形而上学如何能够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
【答案】“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这句话出自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该书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
(1)形而上学的危机
①危机根源
这一时期的形而上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康德指出了造成这一哲学危机的根源是:
a. 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它只是“普通经验的庶孽”,“理应对它的僧越表示怀疑”。
b. 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的原则是纯理性的。
c. 形而上学的性质决定了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的教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的概念。
②危机表现
a. 形而上学受到了近代经验论的猛烈冲击,尤其是在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背景之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实在的东西一一科学真理,越来越重视认识论,而古代形而上学的理性方法是在概念之间的纯粹演绎,无法扩大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科学真理的普遍性问题。
b. 在经验论的发展中,发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只是感性起作用或是变相地起作用,从而取消了理性的作用,否定形而上学。因此,理性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标准各行其是,纷争不断。
c. 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由此也小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小断进步。
(2)形而上学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的方法
①为了应对形而上学危机,康德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思想,提出任何一个经验都既包含有后天经验性的成分,即自在之物(它本身不可认识)刺激我们的感官而形成的各种知觉和印象; 也包含有先天的成分,即先天的直观形式(空间和时间)以及知性的纯粹概念(诸范畴)。
②康德认为正是经验中的先天成分,给我们的经验知识赋予了普遍必然的性质,即一切有理性者或认识主体在认识一个对象时所不得不遵守的规律的性质; 只不过这个认识对象不能视为自在之物,而只是在我们心中所呈现的“现象”。我们在自然科学中认识一个对象看起来似乎是用我们的观念去与对象“符合”,实质上还是由于这个对象先与我们的观念(时空及范畴)相符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