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19西方哲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黑格尔的自在自为
【答案】黑格尔的自在自为是指绝对精神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东西,是存在和本质、直接和间接、潜在和现实的具体统一和大全。这个全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构成概念的一个整体。自在是内在的潜在,是自我统一的和未反思的; 自为是现实和反思的,是展现自身和外化自身的。自在自为是自在和自为的统一,是完全的发展状态,事物在其中达到完满的状态。事物从自在发展为自为,并最终发展为自在自为的存在。这符合黑格尔的“正题一反题一合题”的发展模式。
2. 罗吉尔·培根的“四障碍说”
【答案】罗吉尔·培根的“四障碍说”是指罗吉尔·培根将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归结为四障碍的学说,这四个障碍分别是:①不适当的、靠不住的权威的榜样; ②习俗的长期性; ③来自无知民众的意见; ④用虚夸的智慧来掩饰无知。他认为为了消除愚昧、认识真理,首先必须认清这四个原因是一切暴行和毒害的根源,然后谴责它们,并把它们远远地排斥在科学考察之外。“四障碍说”是对经院学说的尖锐批评。
3. 第一实体
【答案】第一实体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概念,它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范畴篇》中,他认为实体是既不表述也不依赖于一个主体的东西。在《范畴篇》中,他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第一实体是一切所是的东西的最基本的载体。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这一个”是第一实体,“这一个”表示“是者”指称的个别事物的存在。在《形而上学》中的Z , H两卷,他又认为个别事物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形式先于质料。因此他提出形式是第一实体,认为第一实体是“其所是”,又称“本质”。他在第一实体问题上的不一致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实践智慧
【答案】实践智慧是指导向实践活动的推理,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都是理智德性。理论智慧关注永恒事物,而实践智慧在一般性层面上,关注于实践判断的真实性,及构建行为的一般规则; 在具体的层面上,将一般规则应用于具体的生活领域,确定应当做的正确行为。实践智慧包括实践直观、实践途径和实践手段。实践智慧与品格德行是不可分的,德行保证目的正确,实践智慧保证实现目的的手段。
二、简答题
5. 简述奥古斯丁的“光照说”。
【答案】(1)“光照说”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把理性比作视觉。 ①奥古斯丁的“光照说”认为,正如只有在光照之下眼睛才能有所见,心灵也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才能有所认识; 而正如离开了光线的视觉只是一种潜在的能力,不受光照的理性不能进行认识活动。
②没有不受光照的理性,理性据其本性自然地向光照趋近,就像视觉自然地趋向光线一样。所以,一切有理性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真理,然而只有那些信仰并热爱上帝的人才能充分、自觉地接受真理,并集中这些真理,最终认识作为真理之源的上帝。
(2)“光照说”包含了对人的认识过程的分析。
奥古斯丁认为:
①人的认知能力分感性和理性两种:知识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感性负责搜集材料,而理性用规则将这些材料进行分门别类整理。
②“认识”来源于内心的“集合”工作。
③真理作为理性规则,是上帝之光压在心灵之上的印迹,独立于感性经验的来源。
④认识就是规则加在感觉材料之上的过程。
⑤记忆是联系理性与感性的中介,它保存着一切感觉材料,又是最初运用理性规则的场所。在记忆的基础上产生概念,感觉在概念中按规则分门别类,又按照规则被结合,从而成为确定的知识。
6.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思想及其意义。
【答案】(1)主要思想
①结论的得出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清楚分明”的理性确立为判定真理的唯一标准。他首先对感觉进行了怀疑。但他又认为,虽然我们可以对一切存在物进行怀疑,但“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却是不可怀疑的。因为即使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仍然证明了“我在怀疑”。怀疑就是思想,思想必然就会有一个思想者即“我”存在,这样笛卡尔就从他的普遍怀疑中引出了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即“我思故我在”。
②哲学的绝对起点
这个命题有两个部分:“我思”和“我在”。“我思”指思想活动,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或是情感的。而“我”是指一个思想的主体。思想是“我”的一种本质属性,“我”思想多久,就存在多久,“我”只要停止思想,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笛卡尔把思维的“我”确立为哲学的绝对起点,表现了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的觉醒。
③本质与实体
笛卡儿说,思想的主体和反思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主体就是实体。“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我思故我在”中的“故”表示的不是两个实体之问的因果关系,而是本
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从逻辑上说,“故”也不表示从己知到未知的推理。“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笛卡儿认为,人们只能通过属性来认识实体,每一个实体都有一个特殊的属性,这就是它的本质。从自我的思想活动,我们可以得到自我必然存在的结论。就是说,“自我”是一个这样的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
(2)意义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这一理论被视为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又作为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从而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他以此为根基构建起整个形而上学体系。笛卡尔承认“存在”不是通过三段论法从思维中推出来的,只不过通过直觉的活动承认一个简单的给与的事实。由此可见,唯理论哲学在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某种理智直观之上的,这种直观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种内在的“经验”。
7. 贝尔是如何论述理性与信仰、道德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的。
【答案】(1)怀疑论与宗教神学
贝尔从怀疑论出发,针对宗教神学的问题和争论展开了批判。他认为神学问题如“恩典抑制自由”、“恶的起源”和“上帝的全能”等教义教条都是没有理性的确定性的,而怀疑论对科学和社会并没有危害,仅对神学有害。
(2)理性与信仰
贝尔的怀疑论并不是要用理性否定信仰。他认为我们不能用信仰来否认理性,但同样也不能用理性来否认信仰,因此我们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宗教信仰。他说,信仰来自启示之光,理性是自然之光,信仰在理性之外。因而,他批判的不是信仰本身,而是神学和一切用理性来证明信仰的哲学理论。他认为宗教信徒只要不把自己的信仰混同于理性,他们的信仰也是无可怀疑的真理。
(3)道德与宗教
贝尔用同样的方式把道德与宗教区别开来。贝尔认为道德的基础不完全是信仰,理性也能够使人趋善避恶。对于某些人而言,对荣誉的渴望、死亡的畏惧和官职的期望,其推动力量要大于讨好上帝和害怕触犯天条。因此,他提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都能行善,都可以组成一个秩序良好、道德高尚的社会。
8. 简述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答案】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都推崇天赋观念,将天赋观念作为人类知识的基础,洛克则明确地否定天赋观念的存在。他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主要包括如下三点:
(1)“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
洛克说:“人们单凭运用自己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有这样一种原初的概念和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针对天赋观念是上帝印在人的心灵上的印迹的说法,洛克说,上帝既赋予人类以获得知识的能力,也无必要再赋予人以天赋观念。人只要运用上帝赋予的能力,就可以自然地获得相应的知识。这就是说,在自然能力之外再假设天赋观念并无必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