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40土地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统计管理
【答案】土地统计管理就是运用土地统计力法,借助于数字和图件系统地记载各土地使用单位和各类用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情况的土地资源管理形式和手段。由于统计的任务、内容和方
法的不同,土地统计可分为原始统计和年度统计,两者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统一的土地统计过程。
2. 土地使用权出让
【答案】土地使用权出让又称土地批租,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须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土地使用权才能出让。土地使用权出让有协议出让、招标、拍卖和挂牌四种方式。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期限按用途分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3. 土地征用
【答案】土地征用,就是指国家为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征用是一种合法地强制性行使公权力的行为,必须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同时,征用体现出土地权利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割与变换,必要的“征用补偿”是保障征用行为的关键。
4. 滩涂
【答案】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面积。在地貌学上称为“潮间带”。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
5. 土地权利
【答案】土地权利是指权利人按照法律的规定直接支配土地的权利。我国现行的土地权力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物权。土地所有权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情况; 土地使用权也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土地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二、简述题
6. 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答案】(1)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这些特定利用类型可以是土地利用大类如旱作农业、牲畜生产和森林等,或者更详细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以花生和高粱为基础的旱作、灌溉水稻生产或冷杉人工软木林。适宜性按每种利用类型分别进行评价、分类和表述。
(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力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违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5个步骤
①评价系统的拟定。土地适宜类分为:a. 宜耕土地类b. 宜园土地类c. 宜林土地类d. 不宜土地类; 土地适宜等分为:a. 高度适宜等b. 一般适宜等c. 勉强适宜等。
②评价对象的选择。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③评价因素的选择及其指标分级。评价因素的选择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关键性步骤。参评因子的选择的科学和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评价工作量的大小。
④评价因素权重测定。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每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有些所起的作用很大,有些所起的作用很小。因此,要对各个权重加以确定,以使结果更加科学化。
⑤评价单元土地适宜等的确定。在评价单元土地适宜类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土地适宜的等级做出评价,即土地适宜等、宜耕、宜园、宜林三个土地适宜类均分为三等,即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而不宜土地则不分等。
7. 土地地权变更的原因及登记内容。
【答案】(1)土地权利变更是指一宗地上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他物权发生的改变。土地权利变更的原因如下:
①国家因为建设的需要而把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时需要把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为,或者是因土地整理的需要把国有土地所有权变更为集体土地所有权;
②土地使用权的变更是一种更广泛的变更形式,因使用人之间的相互需要而变更土地的权利,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变更和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变更两种情况;
③他物权的变更是因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需要而进行的变更,主要原因是主体之间的利益所致。
(2)土地登记的内容反映在土地登记簿内的登记要素。主要包括土地权属性质、来源、坐落、界址、面积、用途(地类)、价值等,对于使用权还包括使用期限。其他还有土地产权人的名称、产权证明材料、图号、地号等。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①巨地登记主体
土地登记既是一种国家保护土地产权人合法权益的制度,也是一种发生于登记过程中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从法律角度研究问题,各国的土地登记制度的建立与实施,都要对登记主体的地位、范围进行界定。土地登记主体主要包括登记机关和登记申请人这两部分。
②巨地登记客体
土地登记客体就是土地及权利。对于土地标的物,在登记簿上有标不栏反映,对于土地权利,在登记簿上有产权栏反映,而作为登记主体的权利人,相关信息反映在登记簿的相关栏目中。土地标的物一般以坐落、面积、价值和编号等表示。它包括以下七方面内容:土地产权性质与来源、土地权属界址、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土地等级和价格、土地使用条件以及房屋信息。
8. 如何进行各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汇总?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各级汇总工作一般按以下程序步骤进行:
(1)准备工作。具体内容有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收集资料、准备仪器设备、制定有关补充规定:
(2)检查资料。按边、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数据等进行检杳;
(3)调查汇总。包括数据汇总、图件汇总、文字汇总;
(4)撰写报告,即撰写初稿井修改;
但是在汇总时应该注意下面四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
(1)图件接边,接边一般包括境界线接边和图幅接边。
境界线接边要求全部境界线在规定调查比例尺的同一幅图号的工作底图(影像平面图或地形图)上所调绘的境界位置应一致,双方调绘的两张工作底图同视套合不走线,并以符合《规程》要求的由双方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确认的文件和图件为依托。要求同一分幅图被县级以上(含县级)境界线分割的各部分面积之和与其图幅理论面积应相等; 辖区由各类土地面积总和与其相应的控制面积也应相符。
图幅的接边要求相邻图幅间各要素(线状地物、各地类图斑、等线等)全部相接。
(2)数据汇总
①在进行地(市)级数据汇总时应按规定统编号排序。
②省(区)级数据汇总要求在汇总出全省(区)辖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分布、权属等一整套原始数据的同时,要汇总出截止到同一年度(汇总前一年)的全省(区)各类土地面积的变更调查数据。
③国家级数据汇总应以检查各级境界的接边,特别是省(区)的境界的接边为重点,确保数据的准确无误,并建立数据库。
(3)图件编制
图件编制应正确反映地(市)级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分布规律和利用特点,体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实用性。
(4)文字撰写
地(市)级文字撰写、省(区)级文字撰写和国家级文字撰写都应做到保证资料的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