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48土地资源管理之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
【答案】土地是由地球上的生物、空气、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成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其中各项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土地的功能。土地不仅是一个自然综合体,还是一个社会经济综合体,同时土地也是一个历史综合体。
2. 土地资源
【答案】土地资源是指可以利用而尚未利用的土地和已经开垦利用的土地的总称,除此之外,还包括这些类型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土地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他农业自然资源(水、气候、生物)赋存和依附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宜林土地资源、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
3. 回归预测法
【答案】回归预测法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己知值来推断预测变量的数值,因而是通过表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应用回归预测法同时需要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相互关系密切的同时序列,如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的耕地面积与
,但这种相关不能农作物产量的时间序列。这两组时间序列之间应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表达成完全确定的函数式。
4. 土地统计管理
【答案】土地统计管理就是运用土地统计力法,借助于数字和图件系统地记载各土地使用单位和各类用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情况的土地资源管理形式和手段。由于统计的任务、内容和方
法的不同,土地统计可分为原始统计和年度统计,两者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统一的土地统计过程。
5. 土地权利
【答案】土地权利是指权利人按照法律的规定直接支配土地的权利。我国现行的土地权力包
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物权。土地所有权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情况; 土地使用权也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土地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6. 土地评价
【答案】土地评价是指以数量形式对土地的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定。土地评价是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配的重要手段。土地评价按用地类型和评价对象,可分为耕地评价、林地评价、牧地评价和水面评价以及非农业用地评价; 按评价方法和手段,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按评价因素分为土地自然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二、简述题
7.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经济分析?
【答案】在进行土地利用经济分析时,应该首先明确所使用到的边际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对在生产投入中的因素建立相关的数学函数,计算这些因素的边际效果,其次就应该掌握具体的分析方法。
①认识生产因素所产生的三种报酬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
生产因素所得到的报酬(或称产量)可分为三种,即总报酬、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或称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
只种报酬中的边际报酬是最主要的,其他报酬的变化均受边际报酬所制约,随着边际报酬呈加速度上升,总报酬亦增加很快,由于初期的边际报酬呈加速度上升,所以总报酬亦增加很快; 边际报酬转为递减,但仍大于零,总报酬仍以减速度增加; 当边际报酬等于零,总报酬达到最大值; 当边际报酬山零变为负值时,总报酬因此由最大值渐减至零。平均报酬的变化也受到边际报酬的影响。起初边际报酬递增,平均报酬也随之递增,仅仅递增速度较缓和,当边际报酬由递增转为递减时,平均报酬仍然继续上升至相当一个时期。后来因边际报酬递减很多,平均报酬亦小得小开始递减,但递减速度仍较边际报酬为和缓,平均报酬的最高点与边际报酬相等。在此点以前,边际报酬大于平均报酬,过此点之后,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
②以固定因素(土地)为依据来分析报酬变化的各个阶段。
所谓某因素的生产力的第一阶段,即指该因素可能获得的报酬量变化在第一阶段,这是因为该因素在配合比例上数量太少。随着其数量的增多愈加表现有利,故在此阶段内随着该因素的投放单位的增加,它每单位所获得的平均报酬将随之而递增。所谓某因素的生产力已进入第二阶段,即指该因素可能获得的报酬量变化在第三阶段。这是因为该因素在配合比例上数量过多,表现为无益而有害,不仅不能使产量增加,反而减少。其边际报酬是负值。在此阶段内随着该因素投放单位的增加,总产量反而减少,每单位所获得的平均报酬也随之减少。
若仍以两种生产因素配合为例,其中某一种因素的配合比例数太少,则另一种因素必然是配合比例数太多,因为数量太多或太少都是相对的。当种子的生产力处于第一阶段时,意味着种子的配合比例数太少,因此它的报酬变化属第一阶段。这时,另一固定因素(土地)的配合数量太
多,其边际报酬是负值。所以就对土地而言,其生产力属第三阶段。反之,当种子处于第三阶段时,它的配合数量太多,其边际报酬为负值。此时,土地则因配合数量太少而使其生产力处于第一阶段。
总之,当我们讨论土地利用时,务必要考虑土地所得报酬与其所需生产费用之间的关系。
8. 简述土地权利登记的内容和程序。
【答案】(1)土地权利登记的内容:
①确定权源
土地登记中首要内容是确定土地权利来源,弄清土地权利的性质,查明土地权利来源,即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最初取得土地的方式。具体包括:国家土地所有权来源,集体土地所有权来源,国有土地使用权来源,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来源。
②巨地权利主体
土地权利主体是指集体土地所有者、国有土地使用者、集体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他项权利者。 ③巨地权属界址
土地权属界址是指某一权利主体土地的位置和范围。反映在实地上,界址表现为界址点及其界标物,反映在调查簿册上,界址是各界址点的坐标或相对位置说明,反映在地籍图上,界址表现为界址点的符号、编号和界址点连线。
④土地用途
土地用途正常指土地权利人依照土地的特性功能和有关规定对其产权范围内的土地的利用方式。根据《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在土地登记中土地用途要以土地利用现状中二级地类为依据。
⑤土地总面积
所需登记的土地总面积是指土地登记单位权属界内的土地使用总面积(包括集体所有土地面
,它等于各个一级地类面积之总和。 积和使用国有土地面积)
⑥权属类别及其面积
按权属类别登记的土地下分集体所有土地和使用国有土地,并分别按其面积登记。使用国有土地面积按政府直接划拨给土地登记单位使用的土地面积计算。集体所有土地按土地所有权的范围计算其面积。若土地登记单位内既有集体所有土地,又有使用国有土地,则应划清其权属界线,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
⑦地类及其面积
土地登记不仅包括土地权属面积,而且包括地类面积。地类名称及其编号统一采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或《全国分类》中规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⑧土地等级和价格
土地“等”与“级”是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两个划分层次,土地等别反映全国城镇之间土地的地域差异; 土地级别多反映同一城镇内部土地区位条件与利用效益的差异,在城镇内部统一排序。土地价格是土地价位的货币表现,价格的高低反映了土地质量的优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