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南阳师范学院801经济学基础(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案】(1)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 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因素的决定条件。
(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两者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抽象劳动又是具体劳动彼此联系的体现,也是商品生产者借以相互联系的桥梁。
两者的对立性表现在:
第一,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第二,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
第三,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 第四,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则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3)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以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也曾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没有认识到价值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奠定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是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2. 我国为什么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答案】(1)经济增长方式
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结合方式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称为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①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增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而小是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②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2)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原因
①粗放型增长方式效益低下,集约型增长方式效益相对较高,因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内涵式增长力式。
②由于受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建国初期只能实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我国生产、建设和流通等领域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主要是:产品质量差,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资源消耗量大,浪费严重; 设备利用率低,工艺流程落后; 单纯热衷于上新项目,铺新摊子。这些问题极大地损害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 简述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答案】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它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发源地,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是大量的利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当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在不同市场上开展活动时,就小会面临规则的冲突及由此产生的小确定性。它们也可以利用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是极不对称的,它们作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在进入市场以前的资源享赋差异极大。从这种不对等的实力状况出发,在市场上进行所谓的“公平竞争”,其结果只能是弱肉强食。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IMF 作为唯一规范国际资本流动的全球性多边组织,产生之初完全充当了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IMF 又演变为发达国家的代言人。
4.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为本质的剥削制度,这种剥削制度与奴隶制和封建制有着不同的性质: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规律得以展开和发生作用的基础; 而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只是一种局部现象,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以超经济强制为基础的。
②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它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这与以占有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小商品生产有着很大的小同。
(2)资本主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关系的普遍化,推动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社会化,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
②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使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的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③商品关系的普遍化特别是劳动力的商品化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二、论述题
5.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要求对于明确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稳定。实践证明,效率和公平不是对立的,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在理论界和实践层面都在认真探索。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平等,但又不能过分平等。公平和效率必须兼顾,兼顾的原则有以下三条:
①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公平必须以经济发展尤其效率的提高为条件。
②要针对公平和效率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抓住问题的主要倾向来协调两者关系。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有时候公平可能更重要,而另一些时候,效率则更突出。
③要首先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在这些原则被遵循后,也要在其他方面找到一些能以尽可能小的不公平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率,或以尽可能小的效率损失换取尽可能大的公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