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综合(含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教材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绝对地租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它是农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实质上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这样等量资本在农业中可以支配更多的活劳动,在剥削率相同的情况下,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此,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农产品按价值出售,就可以在扣除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后有一个余额。这一余额不会像在工业部门那样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过程。因为,农业中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阻碍着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自由转移,从而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不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过程。农产品不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样由于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就留在农业部门,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成为绝对地租。

2.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与工业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一样都是由中等生产条件的企业的产品价格决定的。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时因为如果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象工业品一样,由中等生产条件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那么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不能获得平均利润,这样就无人愿意经营劣等土地。但是优等地数量有限,仅靠优等地生产的农产品小足以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只能以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这样,经营中等地或优等地的农业资本家不仅可以获得平均利润,还可以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这一部分超额利润就会由于农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而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成为资本主义级差地租。

3. 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生产决定着消费。

【答案】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1)生产和消费是同一的

①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劳动者用产品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消费,使消耗的体力和智力得以恢复,使劳动力再生产出来。这种消费又直接是生产,不过

它不是生产物质资料意义上的生产。

②从生产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角度说,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 从产品的消费生产看或再生产劳动力的角度讲,消费与生产也是同一的。

(2)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如吃、穿、住、用等消费品。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消费对象不断拓宽、丰富,消费的方式也在不断地进化。所以,马克思说:生产“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与一般的自然对象不同的是,一般自然界的存在物,人们不去消费它,它仍然存在,而人们生产的产品只有经过人们的消费,才能证实它是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日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人们为了获得消费品,就得进行生产; 人们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产品,就必然发展生产。而且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会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4. 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都表现为生产资料,具有完全相同的物质内容,因而不变资本实际上就是固定资本。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械设备、生产下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但是它的价值是逐渐损耗、逐次转移到生产的产品中的,以货币形式逐渐收回。与其相对应的是流动资本。区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意义主要在于考察资本的周转时间与速度。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量。尽管转移的方式不同,有的是一次性转移,有的是多次转移,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与不变资本相对应的是可变资本。

可以看出,圆定资本与不变资本在形式是有共同点,但是其所表达的内容与反映的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它们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二、论述题

5. 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对工业化初期的资本主义英国进行批判分析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一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带有一般性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有两种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经济关系; 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实体。商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劳动价值论所说的价值是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

值。抽象劳动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知识、信息、科学技术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或劳动成果,而不是人类劳动本身,它自身不创造价值,而是为创造使用价值提供有利条件。但是,人们对于知识、信息和高科技的运用过程形成了高科技劳动,这种高科技劳动作为生产劳动不但参与价值的创造,而且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商品交换是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的,价值量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过商品交换其劳动可以全部得到补偿,不赔不赚; 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们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就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出现亏本,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劳动耗费不但能够得到完全的补偿,而且还能得到超额利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极为重视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 而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 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则要通过提高劳动的科技含量来实现。由此可见,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和市场竞争中具有决定盈亏的重要作用。

(2)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又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可能完全分离,简单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复杂劳动以脑力劳动为主。复杂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效率,是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效率的倍加。相对于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和简单劳动来说,高科技劳动显然是一种复杂劳动,因而它的效率应该高于一般的简单劳动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由于在同一时间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的,制造同样的一件商品,高科技劳动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要少于简单劳动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 在同等时间内,高科技劳动能够制造出更多的商品,即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一般来说,率先使用高科技劳动的商品生产者,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要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高科技劳动对于商品生产者取得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3)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充分肯定并高度重视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高科技劳动成为能够创造大量价值的高质量的复杂劳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创造和增进则富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其目的就是提高人们对科学、知识、技术和高科技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走出一条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全体公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使“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从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 什么是剩余价值?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答案】(1)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它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