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南阳师范学院801经济学基础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绝对地租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它是农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实质上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这样等量资本在农业中可以支配更多的活劳动,在剥削率相同的情况下,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此,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农产品按价值出售,就可以在扣除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后有一个余额。这一余额不会像在工业部门那样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过程。因为,农业中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阻碍着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自由转移,从而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不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过程。农产品不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样由于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就留在农业部门,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成为绝对地租。

2. 在科学技术进步并应用于生产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较快增长,因此我们可以使生产资料生产脱离开消费资料生产的制约而单独地增长。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较快增长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并应用于生产过程的条件下,由于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快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就应快于消费资料的生产; 相应地,制造生产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又应快于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两大部类。承认生产资料生产的较快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片面地、孤立地增长。相反,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受消费资料生产的制约。这是因为,首先,在第一部类生产的发展中,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必然要依赖第二部类生产的发展来提供; 其次,制造生产资料只是提供生产的手段和条件,它本身并不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第一部类生产的发展,必然还要依赖第二部类的发展所提供的市场。

因此,可以使生产资料的生产脱离消费资料的制约而单独的增长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简答题

3.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新挑战?

【答案】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流动的冲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引进外资,同时又要避免本国资金的外流,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资金供给。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资金流出的可能性加大,资本的过度流入也会造成对外国资本的过度依赖。一旦因某种因素出现外资大规模撤出,就会给国内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

(2)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当今世界高附加值产品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比重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会因产品市场价格下降而遭受损失。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对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的冲击和占领,又使得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加困难。

(3)降低国内政策的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和贸易制度下展开的,在加入这一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力不强,干预经济的能力有限,其主权很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发生重大金融或经济波动或危机的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援助时往往被迫接受其提出的苛刻条件,甚至要付出损害国家主权的代价。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机构服从于垄断组织,并被用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高额垄断利润。一方面,国家以其掌握的巨额国有垄断资本和作为垄断资本的总代表,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从而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国家又作为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干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调节经济活动和生活矛盾。

(2)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是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国家的管理之下,国家资本主义是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经济。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3)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①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其实质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②国家资本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只有无产阶级取得了国家政权后才可能按资本运行规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并用其发展社会经济,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它的理论依据。

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政策为垄断资本家服务,它是资本自山竞争的结果,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案】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相比,无论是生产力的发达程度还是生产关系的完善程度都有差异。经过对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探索,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既不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也不能实行完全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必须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之所以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主要理由是: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也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凋动各类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力式并存的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原因。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6. 论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

【答案】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分为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和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

(1)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竟争

所谓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是指垄断性企业与部门内部及外部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发生的竞争关系。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以外,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中小企业,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在这种竞争关系中,垄断大企业总是力图排挤、掠夺或控制中小企业,其做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依靠进入壁垒排挤中小企业。大企业垄断市场的日的在于控制产品价格以提高利润,但是较高的价格和利润又会诱使新企业的进入,因而,较高的进入壁垒是维护垄断企业统治地位的必要条件。

②通过转包形式控制中小企业。垄断企业可以通过对本部门或相关部门中的中小企业实行直接控制,如通过转包制度或订立购销合同等方式,把一部分生产任务交给中小企业去做,从而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这种做法有利于垄断企业提高其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