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之公共行政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答案】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是指一个国家范围内的信息基础结构。其基本组成有通信网络、计算机设备、动态的信息和人。通信网络能与各种公用网和专用网相互操作,遵循公共的技术标准和通信协议,形成开放系统,传递信息的媒体形式包括文本、声音、图形和图像,新增加多种服务机制,如电子商务、数字签名、远程教育、无纸办公等。计算机设备提供信息数据处理、输入输出处理,可以进行手写输入、语音输入,具有移动通信处理功能。动态的信息指的是信息库中的信息应不断地更新,有数字图书馆、各种分类的大型信息库、提供信息检索服务、提供网络目录服务等。人是使用和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主体,人们都能在N Ⅱ上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2. 机会均等

【答案】机会均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交换的当事人没有社会地位的差别,都是平等的买者或卖者,是商品或货币的持有者; 市场主体在实质上处于相同的地位,有同等的竞争机会。机会均等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市场经济中的机会均等包括竞争权利的机会平等,拥有条件的平等,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三项内容。机会均等原则反映在法律中,要求法律为了维护竞争机制应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对每个市场主体都抱有相同的态度,赋予每个主体相同的权利,并使其承担相同的义务,让他们自由地展开竞争。机会均等原则反映在国家政治体制上就会强调权力制衡。

3. 寻租行为

【答案】寻租行为是指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而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其包括一切旨在通过引入政府干预或者终止它的干预而获利的活动。寻租的根源是政府,它的主要特征是不经过相应的生产劳动而将社会公众财富转移到一部分人手中。寻租从根本上是与劳动和公平原则相违背的,也是对公共资源的侵害和浪费。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寻租”行为,主要指一定的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利用法律赋予的某些合法的公共行政权力,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或方式,按照“等价交换”的商品原则,非法地实现一定的公共行政权力与一定的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易,或一种公共权力与另一种公共权力的交换的特定行政现象,即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腐败。

4. 构成要件

【答案】构成要件是指实现和形成特定事物性质和特征的某些关键性因素。构成要件最初是刑法学中的概念,是“法律构成要件”的简称,指一定法律效果发生的前提条件; 后来引申为一定客观存在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行政责任制度中,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

①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

②须有国家宪法和与宪法相一致的法律、法规的确认;

③须有特定的行为后果(事实);

④国家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损害责任。

5. 公共财政收入

【答案】公共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自家庭、企业所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总和。包括税收收入、公债收入、收费收入、国有企业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通常公共财政收入按其形式可分为税收和其他收入两大类。这种分类的优点是突出了财政收入中的主体收入,即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占有的税收,而其他收入总量相对虽少,却体现了不同的分配关系。

6. 税收的固定性

【答案】税收的固定性是指税收具有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征税对象和征税的比例或数额的特征。税收的固定性主要体现在税收构成要素上,即体现在对谁征税,依据什么征税,征收数额或比例是多少,怎样征,纳税人小缴怎么办等方面,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事先予以明确规定。税收固定性的含义包括三个层次,即课税对象上的非惩罚性,课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课征比例上的限度性。税收的固定性特征是税收区别于财政收入其他形式的重要特征。税收的这种固定性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也有利于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7. 职系区分

【答案】即在职位调查的基础上,把职位按照工作性质的异同,分别划分为若干种类的过程。职系区分一般可分三步完成。第一步是先划分出若干职类,即把工作性质大致相近的职位归为一个职类。如可以把所有公务职位大致划分为行政执行类、专门技术类和后勤实物类三大职类。第二步是把每一职类中的职位按照工作性质相近的标准划分为若干职组,如把专门技术类分为医疗职组、工程职组、物理学职组、生物学职组等等。第三步是把每一职组中工作性质相同的职位再划分为若干职系,如把医疗组划分为内科医生职系、外科医生职系、护士职系等。经由着三个步骤,即完成了职位的职系区分。

8. ABC 管理法

【答案】ABC 管理法是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将管理对象按重要程度进行统计、排列和分析,分清重点与一般并区别管理的一种定量管理技术。ABC 管理法的原理是按帕累托曲线所示意的主次关系进行分类管理,又称“ABC 重点管理法”、“分类管理法”或“帕累托分析法”。具体地说,就是对管理对象根据其不同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A , B , C 三类,以此来确定哪些是管理的重点对象(A 类),哪些是管理的一般对象(B 类),哪些是管理的次要对象(C 类),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的管理方法。ABC 管理法强调用数据来分类分析,通俗易懂,简单易行,又易见成效,在现代管理中日益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它引导人们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重点问题的管理,同时兼顾其他次要问题,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二、简述题

9. 简述行政责任体系的一般特征。

【答案】(1)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首先,责任是指分内之事,即有义务作为或者不作为。其次,是指一定的行为主体对自身的所作所为负责,即承担行为责任。最后,是指违背义务的行为要受到相应的追究和制裁。

②行政责任是一种政治责任。政府由国民直接或者间接选举产生,因而要对国民负责,政府公务人员则由职位所规定,分担政府的责任。

③行政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政治责任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性的肯定和保障,并以国家的强制力、包括政府强制力为后盾发生约束力。

④行政责任是一种道义责任。政府及其公务人员遵循普遍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应作为”和“不为非”,在增强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对公务过错进行自我责备和反省悔过。

(2)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这种义务由法律法规所规定,由社会公德和社会舆论所约束,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行政行为主体对国家权力主体(内阁制国家间接表现为对代议机关)承担尽责效力、谋取利益、提供服务、遵法执行的义务,这种义务具有法律的性质。

②与行政权力的下授和首长责任制相一致,行政下级对行政上级承担忠于职守、努力工作、提高效率、遵纪守法的义务,这种义务具有行政法规(包括行政规章制度)的性质。

(3)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在承担一定义务的同时,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履行义务的方式,才能实现和保证这种义务。履行义务的方式即规定性的工作任务及其相应的制度。国家权力主体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向政府规定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政府则通过自身的再分配,将宏观的工作任务分解委派给各个行政机关以至政府官员。各个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还可以本着对国家权力主体负责的精神,主动开展虽未明确委任,但确实有益于社会的行政活动,即通过自身主动的行政行为,为全体国民服务。

(4)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从国王不能为非、国家无责论到国家豁免说、国家免责论,再到国家过错责任、国家无过错责任,行政责任作为一种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入繁、从单一到全面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作为行政责任的载体,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必须按照法律规范其行政活动,以履行其“公仆的责任”。

(5)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

①行政责任是国家整体政治法律制度的一部分,又自成体系。在国家整体制度内部,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的行政行为受到以法律为主要形式的明令或原则规定,并在现实的政治法律过程中与其他国家机关及其官员发生相互制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