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933行政管理学之公共行政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制度安排

【答案】制度安排是指确定支配经济单位或社会单位之间可能的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行为过程。制度安排的主体或促动者,既可以是单个人(法权人),也可能是一批自愿合作在一起的人(法权团体),或者是政府(公共权力主体)。在实际过程中,最广泛的制度安排的形式存在于纯粹自愿的形式与完全由政府控制和经营的形式之间的广大区域。

2. 公共行政行动理论

【答案】公共行政行动理论是以现象学、符号互动论、释义社会学、批判理论为理论基础,批判公共行政的传统理性模式并强调公共行政人员的主体性的理论范式。该理论以美国学者米切尔·哈蒙为代表,以哈蒙的《公共行政的行动理论》和哈蒙与理查德·梅尔合著的《公共行政的组织理论》等著作为主要的学术标志。行动理论假定人性是积极的,并具有明确的社会性。因此,应当通过启发人性加强组织内的沟通、理解,促成相互支持,实现组织的协调发展。行动理论还主张加强个体成员之间、个体成员与组织之间直接的接触,通过面对面主观意愿的表达,实现有效的互动,进而达成共识,借此实现公平与正义。

3. 公共财政政策

【答案】公共财政政策(宏观财政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既定的社会经济目标,依据经济规律而确定的财政行动方针和措施。公共财政政策贯穿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政府通过其指导财政活动,处理各种财政关系。目前尽管世界各国的公共财政政策目标各有侧重,但基本上都集中在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上。

4. 单方行为

【答案】单方行为是指行政行为主体所实施的仅根据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行为。单方行为无需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在实践中,行政行为主体在实施单方行为之前,往往会先征求并尊重当事人的意见,但这不是法定程序,也并不受当事人意见的约束,行政行为主体完全有权单独实施其行为。

5. 自由申辩权

【答案】自由申辩权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有就自身的行政行为进行申辩或说明理由的权利。自由申辩并不是狡辩,更不等于推卸责任,而是对既定事实陈述真相和制约因素,以避免不恰当的行政处分以及其他追究行政责任的形式。在不公正行政处分已经发出的条件下,自由申辩权则意味着申诉权,即特定行政行为主体如对处分不月仗,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要求复查(审)。自由申辩权及其相应的自由申辩制度,是保证廉明公正行政原则,防止行政上级肆意妄为,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保护行政官员工作积极性,健全行政责任机制的重要环节。

6. 戈尔报告

【答案】戈尔报告是指美国国家绩效评审委员会于1993年9月公布的名为《从繁文褥节到结果导向:创造一个花钱少、工作好的政府》的报告,该报告是以奥斯本和盖布勒的((改革政府》一书为指导的第一份报告。报告指出:美国在发展新公共管理方面己经落后了。当代的迅速变化着的世界、闪电般的信息技术、全球性竞争和需求式的顾客,使得庞大、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己经失效。因此,必须改革。戈尔报告提出的政府改革的四项主要原则是:

①消除繁文褥节,由注重过程的系统转变为注重结果的系统;

②把顾客放在首位:

③授权雇员以取得成果:

④一削到底,并创造出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

7. 公共行政监督

【答案】公共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的监督,即行政法制监督。公共行政监督包括:

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②行政系统内部特设的行政机关进行的监督,如监察部门、审计机关和会计系统实施的监督等;

③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和政党、各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及社会舆论的监督。

公共行政监督的特征有:

①监督对象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

②监督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国家特设的行政机关、政党、社团组织和人民群众等;

③监督性质是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法制监督;

④监督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合理行政,改善和强化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推进廉政建设。

8. 非程序化决策

【答案】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所解决的问题是不能重复出现的那类决策,又称之为非常规

决策或非重复性决策。对于非重复性出现的问题,解决由于以往没有经验可资依据,小可能有一套例行的程序作为解决的办法,因而其决策是非程序化的。非程序化不仅指最后批准举动德非程序化,而是制定决策的整个过程,包括收集、处理信息和制定方案等活动,都具有非程序化的特点。

二、简述题

9. 简述行政责任的免除。

【答案】行政责任的兔除是指在特定情况下,虽然行政行为主体的行为符合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但是山于实施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更大的合法权益,所以排除其违法性,免除对其行政责任的追究。主要包括以下两种}h}形:

①正当防卫。指行为人为了保护公共利益、他人或者本人的人身安全及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侵害,而对侵害人实施侵害,以迫使其停止违法行为。

②紧急避险。指行为人为了保护公共利益、他人或者本人的人身安全及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不得已采取的侵害法律的行为。

10.简述典范革命的背景和典范革命的理论。

【答案】(1)典范革命的背景

①20世纪60年代在当代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上是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时期。以法国的“五月风暴”和美国的反越战运动和民权运动为标志,在这个时期里,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动荡,反对战争、反对种族歧视、反对不平等、反对政府,构成了那个时期的发达国家较为普遍的社会图景。与此相联系,人们十分关注那些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和社会问题。

②与此同时,政府的官僚系统却表现出了太多的保守、消极、被动,太多的官样文章、衙门作风、墨守成规以及腐败,行政傲慢、无效能、无效率、行政帝国主义比比皆是。人们在问:我们的社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当这些问题变得愈来愈严重时,人们不能不问:“巨物”般的支配着巨额公共财政的政府正在干什么?70-80年代的经济滞涨,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社会危机感,进而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政府的合法性面临严峻的挑战。

③受到严重社会问题的激荡和推动,这个时期同时又是新观点、新学说层出不穷的时期。其中,最为引人注目地当属引发了关于社会科学再思考的典范和典范革命的理论。

(2)典范革命的理论

①典范又称典则、范式、典则规范,典范革命亦称范式转换。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从学术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关于典范或范式及其意义的概念。库恩支出:在科学的意义上,一个范式就是关于现实的一套较为系统的假设。这一套假设主要包括用以阐释和说明某一类现实的规则,而这些规则表现为人们的观察现实世界的观点、理念和基本价值判断标准。范式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好的范式的作用就在于其假设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现实的世界。但是,范式存在着许多的例外,而且,范式也并不解释它可能遇到的事实。在此意义上,范式旨在告诉人们“是什么”,而不回答“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