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海大学955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综合之土地资源管理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RS"
【答案】英文RemoteSensing 的缩写,指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把对地球表面实施感应遥测和资源管理的监视(如树木、草地、土壤、水、矿物、农家作物、鱼类和野生动物等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2. 土地用途管制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规定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用途利用土地的
3. 回归预测法
【答案】回归预测法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己知值来推断预测变量的数值,因而是通过表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应用回归预测法同时需要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相互关系密切的同时序列,如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的耕地面积与
,但这种相关不能农作物产量的时间序列。这两组时间序列之间应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表达成完全确定的函数式。
4. 迹地
【答案】迹地在林业上指采伐之后还没重新种树的土地,从广义来说,森林采伐、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土地都可以称为迹地。
二、简述题
5. 简述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答案】(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位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种物质与相关空间,它是由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产权制度影响下,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作动态变化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
作为资源,土地具有下列主要特性:
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的产物。土地的产生和存在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提高其生产率。但人类却绝不能创造出新的
土地,增加土地的面积。
②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虽然历经多次地土地是自然产物,具有原始性和不可再生性,土地面积为地球大小所决定。
质变化(如火山、地震、造山运动、风雨的侵蚀以及人力的搬动等)而改变了土地的形态,但其总面积始终未变。
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
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性表现为土地沃度的不同等级。可以认为没有完全一样的土地,土地沃度差异性说明土地具有异质性。土地沃度及其利用方式取决十土地的各种构成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也是形成土地级差地租的重要条件。
④土地利用可更新性
土地在合理利用过程中,一般来讲,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只要处理得当,土地就会不断改良。但是必须处理好用地和养地之间的关系,保持土地中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才能使土地生产力得以不断提高,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每块土地都具有特定的三维(长、宽、高)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只能在其所处地位内加以利用。
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具有两重性,它表现在土地既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土地关系的客体。土地既是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土地也是巨大的社会资产。土地可分为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土地属于资产性资源,又是资源性资产。
(3)土地的功能
①养育功能
土地的养育功能充分体现于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之中,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需的农畜产品。农业用地就体现土地养育功能,人类社会对农业用地的需求实质上是对养育功能的需求。
②承载功能
土地在非农业部门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工业等作为地基、场地和操作基础发生作用,是人类修建的一切建筑物(住宅、厂房等)和构筑物(交通设施、工程管道等)的载体,为人类提供居住、休息、娱乐、工业生产的场所。居民点及交通、水利用地为土地承载功能的具体体现。土地的承载功能具体体现为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工业用地、水利工程用地等。
③仓储功能
矿产资源主要来自地壳,是地壳中具有开采价值的物质,如铜、铁、石油、煤、天然气等。这些矿产资源均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其仓库。富含矿产资源的土地,即工矿地,不仅为矿产资源提供仓储场所,而且也为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和运输以及矿产资源开采完毕以后的复垦利用建立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各类地上、地下工矿用地就是体现土地的仓储功能。
④景观功能
景观意义上的土地是一种环境资源,风景旅游地就是土地景观功能得以发挥的土地利用方式,既没有在物质上利用土地,也没有在消耗意义上利用土地。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舒适性和美学价值。风景旅游用地,自然保护区用地就是发挥土地景观功能的土地利用方式。
6. 土地资源学产生的背景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1)土地资源学产生的背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大量开垦荒地,严重干预了自然界,使全球和我国范围内多处出现森林锐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水质污染、大气质量恶化、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87年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关注资源的代际配置,关注福利的代际公平。在扩大可利用土地面积旨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时应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保护,要寓利用于保护之中,吸取国际上开发土地资源的教训,土地利用规模的确定应当紧密结合土地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充分顾及土地利用的外部不经济性,关注土地资源的代际配置。同时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耕地质量的降低对于世界粮食的安全产生很大的威胁。在全球都存在着严重的土地问题的这个时候,土地资源管理学就在这样的全球大背景下产生了。
(2)土地资源学产生的作用
①将土地资源的保护提到了日常的议程当中,使人们能够更加合理的使用土地资源,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②充分论证了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与投能数量的密切关系,增加了世界粮食的产量,进一步解决了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
③土地资源学的专家提倡开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他们主张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大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少用化肥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肥料、恢复豆科作物固氮,实行轮作套种,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提倡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联合发展,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保证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④近年来,土地资源学研究应用遥感(RS )进行宏观控制,全球定位系统(GPS )精确定位地面位点到米级,地理信息系统将地面信息进行储存、处理和输出,再与地面的信息转换、适时控制、地面导航等系统相配合,使农业技术实施单元缩小到平方米,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佳产出以减少环境的污染。这些高科技手段的使用对于农业的发展与人类现代化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7. 简述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
【答案】(1)直接比较法
直接测算土地利用投入与产出的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求取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此法宜于各地区、部门、个人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应用此法测算的结果是反映土地利用平均经济效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