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某研究者欲考察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高低与师生关系之间的相关性,他每天用一小时的时问去教室随机观察师生互动行为,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记录观察结果。这种观察是( )。
A. 参与式、结构式观察
B. 参与式、非结构式观察
C. 非参与式、结构式观察
D. 非参与式、非结构式观察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教育观察基本类型的掌握情况。不用的分类标准可以形成不同的教育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而分为: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根据观察的实施程序和方法可以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结构式观察:是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观察者严格地界定研究的问题,依照一定的步骤与项目进行观察,同时采用准确的工具进行记录,是观察法中最严格的一种。非结构式观察:是相对于结构观察而言的,这种观察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标和方向,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缺乏明确的观察项目和固定的记录方式。
2. 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这体现了教育的( )。
A. 个体社会化功能
B. 个体个性化功能
C ,个体谋生性功能
D. 个体享用功能
【答案】A
【解析】个体的身份是个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以其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和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3. 在期末复习时,学生采用将课文内容以列结构提纲、画网络图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 复述策略
B. 精细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
D. 资源管理策略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学习策略基本含义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复述策略是通过画线、复习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加工,以利记忆的过程; 精细加工策略一般通过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等策略,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 组织策略通常采用列提纲、画网络关系图、流程图和表格等形式,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使之形成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目的的一种学习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等。2012年充分考查了学习策略这个方面,不但选择题中有涉及,还出了一道简答题,足见学习策略这个考点的重要性。考出来简答题,应该不用感到意外,前几年的选择,几乎年年都有,根据教育学考试的规则,选择题出现的题目再考出来大题的频率是很高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 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 )。
A. 《论语》和《孟子》
B. 《论语》和《中庸》
C. 《孟子》和《中庸》
D. 《孟子》和《大学》
【答案】D
【解析】“致良知”说是王守仁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不
,也就是天理。但“良知”在圣人和一般人之间是不同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待虑而得”的“良知”
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 而一般人良知常被私欲所蒙蔽,处于不显露的状态,要想除掉私欲,
,以实恢复本心,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的功夫。“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在他看来,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顺应良知,扩充良知的过程。《大学》的目的就是和为学做人的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孟子》主张学习,受教育的过程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明人伦’就是“求放心’。可见,王守仁“致良知”的这个命题就是创造
性的综合自《孟子》《大学》。《中庸》主要讲了性与教,道德的最高原则(中庸)、修养的途径(自明诚与自诚明,尊德性与道学问)、学问的步骤(学问思辨行)等问题。
5. 英国在中世纪末期出现了“公学”,关于“公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公学是为平民阶级服务的
B. 公学全靠私人资助
C. 公学的办学不受政府资助和干涉
D. 注重古典文及宗教课程的学习
【答案】A
【解析】在英国产业革命以前,中等学校基本上仍是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文法学校和公学。
其中,公学也是一种文法学校,最初这类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教学目的又在于要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所以称“公学”。后来,它成为一种私立学校,并很快发展为只限上层社会子弟才能入学,教育目的实际表现为培养未来的、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层人物。学校内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但因每所公学都与教会有密切联系,受教会所支持,因此教学中重视宗教课程和集体的宗教仪式活动。这种学校全靠私人捐助,拥有大量校产,不受政府资助和干涉。学校设备条件优越,学费高昂,采寄宿制。不仅一般平民子弟很少能进入,即连富人之中也多是有贵族身分的后代才能成为公学的学生,这种传统一直保留下来。
6. 在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完全正相关的相关系数是( )。
A.0.O1
B.0.05
C.1.00
D.2.00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中的相关系数的理解掌程度。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1到+1,数值前面的正负号表示相关的方向,+表示正相关,-表示负相关。相关系数的值表示相关强度,相关系数为0时,称为零相关,即毫无相关; 相关系数为+1时,即完全正相关,表示两列变量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 相关系数为-1时,即完全负相关,表示两列变量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
7. 夸美纽斯为父母们所写的学龄前儿童教育指南是( )。
A. 《母育学校》
B. 《父母必读》
C. 《人的教育》
D. 《泛智先声》
【答案】A
【解析】夸美纽斯于1633年正式出版了《母育学校》一书,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他认为,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儿童体力、智力和道德的初步基础,通过感觉器官的训练和发展使幼儿获得有关自然界、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初步认识。
8. “熙宁兴学”之后,宋代太学中曾经普遍实施的一种将学生平时品行、学业表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考察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制度,称为( )。
A. “苏湖教法”
B. “三舍法”
C. “积分法”
D. “六等黯陆法”
【答案】B
【解析】三舍法是宋代三舍考选法或三舍选察升补法的简称。为熙宁“新政”之一。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