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346体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学校体育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武学”最早出现于中国的( )。

A. 唐

B. 宋

C. 元

D. 明

【答案】B

【解析】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这一时期的武举制主要在于选拔和训练军事人才,与学校体育无太大关系。

2. 循环练习法的主要特点是( )。

A. 流水依次进行

B. 条件不断变化

C. 每站联系无间歇

D. 能有效的増大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

【答案】D

【解析】循环练习法是指根据教学和锻炼的需要,选定若干练习手段,设置若干个相应的练习站(点),学生按规定顺序. 路线和练习要求,逐站依次练习并循环的方法。循法练习法的特点是有多个练习手段,练习过程连续循环,练习内容多种多样,运动量、练习节奏和身体锻炼的部位比较容易调整。

3. 在体育教学中为达到増强体质的目的,在贯彻适量运动负荷原则时,必须遵循人体机能适应性变化规律,把下次课的运动负荷安排在上次课后的( )。

A. 复原阶段

B. 超量恢复阶段

C. 相对恢复阶段

D. 工作阶段

【答案】B

4. 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 ,机能活动能力的特点也不相同。少年儿童的机能活动能力一般( )。

A. 上升时间长而慢,最高阶段时间延续较短,承担急剧变化的负荷能力较高

B. 上升时间短而快,最高阶段时间延续较短,承担急剧变化的负荷能力较低

C. 上升时间长而慢,最高阶段时间延续较长,承担急剧变化的负荷能力较高

D. 上升时间短而快,最高阶段时间延续较短,承担急剧变化的负荷能力较高

【答案】B

5. 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是在( )年。

A.2000

B.2001

C.2002

D.2003

【答案】D

【解析】为了推进体育教育改革,教育部在2003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

6. 学校体育最早出现于(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B

【解析】我国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夏代已有称为“校”“庠”“序”等不同名称的学校,商代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西周时,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7. 文艺复兴以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 )。

A. 洛克

B. 卢梭

C. 斯宾塞

D. 裴斯泰洛齐

【答案】A

【解析】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洛克(1632〜1704年)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体育、智育做了明确的区分,并着眼于实际的锻炼。

8. 体育课教案设计时教学目标陈述所表达的是( )。

A. 教师的教学行为

B. 学生的学习过程

C. 教学过程

D. 学生的学习行为

【答案】B

【解析】教学目标应该包括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表明教什么与学什么、如何教与如何学,是一节课的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和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学会什么的目

标陈述。

9. 小强度间歇训练法采用强度一般为( )。 A. B. C. D.

【答案】B

10.体育课的中和密度应是( )。

A. 越大越好

B. 越小越好

C. 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D. 练习强度小时大些好

【答案】B

二、判断题

11.大、中、小学一条龙的训练体系开辟了我国竞技体育的第二途径。(

【答案】

12.构成体育教法的三个要素是语言、教材和器材设备。( )

【答案】

【解析】构成体育教法的三个要素是语言、器材设备和运动动作。

13.学校体育是一个半开放的系统。( )

【答案】

【解析】学校体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14.学校体育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效益。( )

【答案】

15.为显示动作的左右距离可采用镜面示范。( )

【答案】

【解析】为显示动作的左右距离可采用背面示范。

16.重复法与间歇法的主要区别杂间歇时间和休息方式有无严格的规定。(

【答案】

17.体育是承担一切活动的身体基础。( )

【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