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人格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特质
【答案】特质是区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身心特征。包括:
(1)个体生而具有的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体型等;
(2)人格特质,个体在行为上表现出的持久性心理特征,亦即个体稳定的、能反映其人格特点的行为倾向。
2. 根源特质
【答案】一译“潜源特质”。R ·B ·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内部特质,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
根源特质与表面特质的区别在于:
(1)表面特质由一个或多个根源特质引起,一个根源特质可影响几个表面特质。
(2)其表现为表面特质。对人格测验加以因素分析可获得表面特质,进一步分析表面特质可获得根源特质。准确识别控制行为的根源特质能较好地预测个体行为。
3. 积极情绪
【答案】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积极情绪有拓宽人们瞬间的认知和行为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消极情绪则正好相反。
4. 特殊研究法
【答案】(1)含义
特殊研究法即特殊规律研究法,关心的是如何能够较好地阐明个体人格的独特的特质组合。
(2)优点
特殊规律研究法的优点在于:
①是被试而不是研究者决定了那些所要测试的特质。
②特殊规律研究法是对一个特定的人所进行的研究。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与别人相比较。如利用他本人的日记、自传、书信或谈话记录等材料来了解一个具体的人的人格特质。
5. 性别角色偏爱
【答案】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儿童虽然常常偏爱与自己性别相同成员的活动和角色。但并不总是如此,男孩更加喜欢男子气的活动并对这类活动
感兴趣,但女孩不一定喜欢或对所谓女子气的活动感兴趣,女孩往往转向偏爱男子气的活动,接受男子气的个性特征。
6. 神经质
【答案】神经质是一种过敏的神经活动状态,用以表示人格的一个维度,说明个体情绪稳定性的程度。在神经质维度上. 得分高者“情感的易变性是外显的、反应过敏的,倾向于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他们在情感经历之后较难面对正常的情景”。他们比一般人更易激动、动怒和沮丧。低分者在情感方面很少动摇不定。
7. 新精神分析
【答案】新精神分析亦称“新弗洛伊德主义”。
(1)广义指一些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未脱离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基本理论的框架,但对其有所变通、修正和扩充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亦有主张两者是经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的过渡或中介)、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对象一关系学派(克莱因学派)、瑞士的存在主义分析学派6个学派或分支。
(2)狭义专指美国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后从美国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8. 本能
【答案】本能指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行为和内动倾向。
(1)本能行为是通过一系列非条件反射表现出来的刻板的外显行为方式,在同一类族动物中表现各异,如老鼠打洞、燕子筑巢、候鸟迁徙、雏鸭印刻,以及动物的单居、双居、群居等生活习性。
(2)本能的内动倾向主要表现为同一类族动物的某种类似的生理内驱力,即与生俱来的内在的需要驱动和满足方式上的共同行为特征。
9. 类化
【答案】类化又称为概括化、泛化,指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个体可能不仅对条件刺激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而且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而言,新刺激与原来的刺激越相似,发生类化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两个刺激之间差异很大,类化就很难发生。我们在实际的行为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都是类化的表现。
10.皮层唤醒水平
【答案】皮层唤醒水平是内外倾的生物学基础。艾森克认为,外倾的人和内倾的人不仅在外部行为在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在神经生理基础也不一样。外倾的人一般比内倾的人有着更低的皮层唤醒水平,其生物特性决定了他们需要高强度的刺激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以便达到适当的大脑
皮层唤醒水平。内倾者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他们普遍具有高于正常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他们会选择一种孤独的或较少刺激的环境,以防止原本过高的唤醒水平更加升高。
二、简答题
11.人格结构包含了哪些成分? 人格的核心成分是什么?
【答案】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包含很多成分,其中主要是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1)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人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气质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则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2)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人格的核心成分是性格,它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行为方式上主要是在面临小同的环境时人们采取的行为反应。性格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直接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12.阐述德皮关于三种神经生物学系统的假设。
【答案】美国康奈尔大学理查德. 德皮教授(1996)对人格特质理论和来自人类与动物研究中的大量实验数据进行了综合研究后,假设存在着三种神经生物学系统,这三种系统与三因素和五因素模型里的人格特质有大致的对应关系。
(1)行为助长系统
第一个神经生物学系统是行为助长系统(behavioral facilitation system,BFS ,它是由奖赏信号激活的。BFS 控制着诱因驱动或目标导向的行为,以及与保护食物、性伴侣、巢穴和寻找其他莆要目标与奖赏联系在一起的那些活动。BFS 包括间脑边缘的多巴胺通路,该通路位于中脑的腹侧外皮区,并投射于杏仁核、海马以及边缘系统的依伏神经核。奖赏系统还包括中脑的多巴胺通路,该通路源于皮质层的腹侧外皮区并投射在它的各个区域。BFS 活跃的个体受追求目标的诱因和奖赏的强烈驱动。在人格特质模型中,BFS 是对应于外倾性。高活动水平的BFS 跟外倾性有关,而低活动水平的BFS 与内倾性有关。
(2)制约系统
第二个系统是制约系统(constraint system),相当于五因素人格模型中严谨性与宜人性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