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833社会心理学(含人格心理学)之人格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驱力

【答案】(1)含义

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

(2)分类

①内驱力可以是与生俱来的,如饥饿、干渴、疼痛、性、排泄等,它们叫做原生内驱力,又称为一级内驱力,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与否;也可以是后天习得的,如焦虑、成就、荣誉、金钱等,叫做二级内驱力。

②可以是内部的,如饥饿、恐惧等;也可以是外部的,如炎热、吵闹等。

(3)作用

一级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基石,是所有习得的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二级内驱方般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但它们和一级内驱力具有同等程度的动力作用。很显然,内驱力是一个动机概念,是人格的能量源泉。作为内驱力的刺激强度越大,内驱力越强烈,动机也越强烈。

2. 存在主义

【答案】20世纪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

(1)基本特征: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强调主观性、自由意志和个体性,与强调社会与社会群体作用的理论相抗衡。

(2)代表人物:有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Markin Heidegger,1889-1976)和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

(3)研究对象:存在主义强调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人的情感、个人的自由选择和个体的内在经验。

3. 操作性条件反射

【答案】即操作性条件作用,亦称“R 型条件作用”、“反应型条件作用”、“工具性条件作用”。是学习方式的一种,与“经典条件作用”相对。在一定情境中,个体的某种反应强度的变化受其反应结果控制的条件反应。即由个体的操作行为而形成的条件作用。在操作条件作用中,强化物只有在条件反应出现以后才出现,强化决定于反应。最早由斯金纳研究,也指他设计的实验程序与方法。斯金纳称为反应型条件作用,认为它只限于骨骼肌行为,以区别于刺激型条件作用只限于自主反应。

4. 分化

【答案】(1)分化又称为辨别化,是一种与类化相反的现象,指的是个体能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许多人格特征的形成都与分化有关,比如礼貌、机智、有分寸等。

(2)分化使个体学会辨别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在合适的时间和情境下作出合适的行为反应,避免做出不适当的行为。比如,好心办坏事,常常是因为把一个“好”的行为用在了一个不适当的情境中。

(3)分化也是连锁反应的基础:发生下一个行为反应的前提条件是完成了上一个行为反应。两个人聊天,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对方说完丁你不接腔,或者对方没说完你就插话,都是不礼貌的连锁行为反应。

5. 行为主义

【答案】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西方心理学流派。以华生1913年发表题为《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为诞生标志,号称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在心理学领域占统治地位近半个世纪。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现象都是源于“刺激—反应”,强调环境的重要作用。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

6. 构念

【答案】构念是由G.A. 凯利提出的人格理论术语,是指个体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个体为预期事物采取的主要方法。一般用语言表达。个体据此观察周围世界并预期未来。若预期与经验相符,该构念即有用;反之,则修改或抛弃该构念。可依据个人意愿建构,一旦建立,又反过来制约人,指导每个人的生活。

7. 替代性强化

【答案】替代性强化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8. 约拿情结

【答案】马斯洛认为,当特殊的人,如圣洁的人、天才和美人等出现时,一般人会感到不自在、嫉妒或者自卑,这样人们就有可能诋毁他们的优秀品质,甚至对他们进行人身迫害。因此,天才常陷于一种内心冲突:一力面他像每个正常的_人一样愿意表达自我,发挥自己全部的潜能:另一方面,他又发现自己要学会像圣经中的约拿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这种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就是约拿情结。马斯洛认为,只有当我们更加喜爱别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时,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在自己身上发现、喜爱并培养这些品质。

9. 心因性需要

【答案】心因性需要类似于早期人格理论家们所描述的那些特质,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中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的潜能或倾向。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医乏而产生

的不平衡状态。

10.自我认同感

【答案】自我认同感是奥尔波特提出的人格心理学的概念,用来描述统一于自我的各个方面。完善的统我从出生到成年只有经过躯体自我感觉(l 岁)、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展的感觉(4岁)、自我意向的感觉(4~6岁)、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12岁)、追求统我的形成(12岁至青春期)、作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成年)等八个阶段的发展才能达成。

二、简答题

11.述评弗洛伊德的三因素人格结构说。

【答案】(1)三因素人格结构说

从人格结构来说,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①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③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

如果自我强大,能使本我的能量以社会允许的方式适当释放,则本我、自我和超我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中,个体就是正常的。如果自我弱小,则本我和超我处于激烈的对立冲突的非平衡的状态中。由于超我对本我的压抑,使本我的欲望长期得不到实现,压抑就转变为焦虑、不安,久而久之就导致精神疾病,也就是人格内部存在着的动机冲突。

(2)弗洛伊德的三因素人格结构说评价

①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贡献

a.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

b. 他不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层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欲望、动机等非理性的无意识因素的存在和影响,这大大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c. 他的研究深入了人的内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实,这比以往的心理学对_人的内心世界的认识更深刻。

d.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推动了西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为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格三结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开始。从此以后,人格心理学便蓬勃地开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较完整的影响较大的人格结构理论。

e. 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包含有辩证法的思想。他深受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