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词族的语文分析研究

关键词:词族,同源词,义素

  摘要

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探讨音义关系是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声训、右文到同源词的研究,传统训诂学对音义关系的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果。但是,词汇的演变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仅仅停留在同源词的研究上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而考察词族的情况。词族就是一些语音相同或相近且意义相同或相关的词群。同一词族内的词叫做同族词。 词源、声音关系、意义关系是研究词族的三个关键问题。语义研究是词族研究中重要而又艰难的工作,关于这一课题至今还未建立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从词汇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音义关系不是必然的,偶然的同音或同义也大量存在,它与同源关系的音近义通在语言中都没有特殊的标志。是杂糅在一起的。要在众多的同音同义词中系联同族词,必须要兼考音义。在一般情况下,同族词必须音同或音近,这一点从形式上可以判断,由于清代古音学的发达以及现代语音分析手段的运用,语音联系已经有了较为准确的衡量标准。但音近之外还需义涌,这点便很难把握,可以是客观上确实相通,也可以从主观上任意牵合。加之词义看起来十分零散,词义之间相互交叉渗透,难以归纳为整齐的格式,因此寻找同族词意义分析比较的方法,探求意义运动的普遍规律,已成为迫切的需要。 传统训诂学历来重视对汉语词汇音义关系的研究,自声训到右文说已经注意到词汇音义系统性的问题。清代以后,在对词汇系统扩大认识的同时,更注意到词义的引申发展变化,产生并运用比较互证的方法探求词义引申的规律性。本世纪以来,西方语义学理论的传入促进了词源研究的发展,但由于语义研究本身的饿难度,词族意义关系的判定和证明如何实现科学化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综合运用义素分析法及比较互证法指导词族的语义分析研究,并以其为理论指导分析了两个词族的语义关系,论证了义素分析法和比较互证法在判定并证明同族词意义关系上的可行性。义素分析法借鉴了现代语义学的理论和方法,将词义划分到了更细致的单位,对更加精确地辨析同族词的义同关系提供了可能;比较互证法是经清代乾嘉学派广泛运用后陆宗达、王宁二位先生的科学总结,通过探讨词义的引申系列,用以证明同族词的语义相通关系。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同族词的义同和义通才能得到较为客观的判断。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首先区分了词族与同源词二者的概念,指出一个词族所包含的词要比一组同源词多,且同族词音义之间的联系也要远一些。另外同族词的意义凉席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而同源词在意义上一般是以直接关联为主的,也就是说,一个词族可以包含若干组义类相通的同源词。接着绪论还说明了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并确定了本文系联同族词的语音标准,为词族的语义分析研究排除了语音上的干扰。 第二部分前人对音义关系的探索。 传统训诂学对音义关系的研究源远流长,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完善,这里将前人对音义关系研究择其重点作以纵向概述:声训往往安逸音近义通的词相训释,声训材料是系联同族词的古代文献资料佐证;章太炎的《文始》从语言变化的角度来谈孳乳、论语源,把汉语词源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起点;沈兼士对前人右文说的批评和整理对词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谐声系联的方法在词族的确定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是一部研究同源词的权威性著作,他在同源字论中对同源词的界定及研究方法都是为语言界所普遍认同的。在这一部分中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成果和历史局限性,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起点。 第三部分词族的因义分析。这里在继承前人对音义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现代语义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义素分析法和比较互证法来指导词族的语义分析研究。义素分析法是一种简易而准确地解说词义的方法,它从微观方面对词义进行了深入分析。所谓"比较互证",是指运用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以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比较互证法按词义本身引申的规律来判定词的同族关系,对词族的语义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两种方法的指导下,文章通过对"斯"词族、"康"词族的系联及分析,重点探讨了同族词之间的意义联系,能够界了从语义方面确定词族的可操作性方法,使得词族在语义关系上的判定可以信而有证、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