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19西方哲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斯多亚派的不动心
【答案】斯多亚派的不动心是指不关心快乐或痛苦,情绪不受外部感性世界的影响,获得心灵的安宁或平静的状态。情感是非理性的,不动心不同于普通的冷漠或麻木,而是理智对情感的正当控制。由于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人们虽然不能控制外界事情的发生,但能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来应对世界的万变,因此他认为不动心是最高的德性。斯多亚式贤哲的特征是分离了情感,纯粹出于理智的行为。这种观念引起了许多蔑视世俗快乐的宗教和贬低情感作用的哲学体系的共鸣。
2. 蜡块说
【答案】蜡块说是亚里士多德认识论的重要观点。他认为感觉是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他把灵魂比喻成蜡块,而外界事物是金或铜的印章,蜡块接受的是印章的印记而不是印章的质料,因此他认为可感事物的质料作用于感官的质料,可感事物的形式作用于感官的形式。可感事物的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他还认为植物没有感觉的原因是因为它缺乏与可感事物形式相应的形式,因而不能接受外来形式。
3. 斯宾诺莎的至善
【答案】斯宾诺莎的至善是指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高的幸福。至善就是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便可以使人连续地永远享受到的快乐。斯宾诺莎认为世俗的幸福分为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三类。世俗人所追逐的名誉、肉欲等,不仅不能救济人和保持生命,反而有害。他把世俗的幸福和真正的幸福对立起来,认为世俗的幸福是恶,真正的幸福为善,最高的善为至善。他的至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善,至善是只要一经获得,一切具有这种品格的其他个人就都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斯宾诺莎说这种品格就是认识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的一致性。
4. 存在就是被感知
【答案】“存在就是被感知”由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中提出,是指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贝克莱以不同的感官印象为出发点,把事物说成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他认为事物都是可感物,可感物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可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观念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是把洛克的经验论原则向前推进一步,否定质不可感知
的“物实体”,把观念的原因和支撑者归结为“精神实体”。他把事物说成是观念的集合,又把观念说成是精神、心灵、自我的结果,整个世界只不过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种感知。贝克莱陷入与常识相悖逆的主观唯心主义。
二、简答题
5. 简述柏拉图理念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答案】(1)基本含义
“理念”是指理智的对象,来自动词“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他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理念”的两层含义:
①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于理智之中的存在;
②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2)特征
①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因其而存在;
②超感性,它存在于可知领域,不能为感觉所感知,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③不变性和永恒性,它是真正知识的对象,它同于运动变化的可感对象,它是不变的、永恒的;
④绝对性,“理念”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
⑤客观性,“理念”是客观的存在,它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⑥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善”是最完善的“理念”,也是理念的追求目的;
⑦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
⑧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之间的关系不是杂乱的,而是形成一个有等级的体系。
6. 请简要叙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
【答案】(1)数是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思想始于其对数学与音乐的研究。他们认为音阶的特点和比率可以用数表示,并且一切其他事物的性质都由数决定。他们注意到世界上形式和关系的事实,他们发现量度、秩序和比例始终一致的循环,可以用数来表示。他们认为这种数学关系是事物的共同属性,没有数就没有这种关系、一致性、秩序和规律。因而不具形体的、普遍的、抽象的“数”是万物的本原,是真正的实在、实体和根基,一切其他东西都是数的表现。数作为万物的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质料,而且也是事物的属性、状况和模型。
(2)数的特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潜心研究在数目中无穷的特征和规律,并把这些特性赋予整个宇宙。他们用数来解释整个世界,提供了十对从数的研究中提取出来的范畴:有限与无限,奇数与偶数,一与多,
右与左,男与女,静止与运动,直与曲,光明与黑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
(3)宇宙生成说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有奇数和偶数两种形式。奇数是有定形的,完满的:偶数是无定形的,不完满的。自然万物的本原是“一元”,从“一元”产生“二元”,从完满的“一元”和不完满的“二元”产生出各种数目:点是一元,线是二元,面是三元,立体是四元。物体的线和面被当作是有独立存在的实体。世界生成过程是由点产生线,由线产生出面,由面产生体,从体产生出可感形体,产生出水、火、气、土四种元素。
(4)评述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具有了更高的普遍性、概括性和抽象性,但“数”只是量的规定,当它解释如意见、正义、友爱等现象时,“数”不能摆脱感觉经验的限制。亚里士多德还批评他们混淆了抽象的数字单元和有体积的物理质点。
7. 康德如何证明形而上学的可能的?
【答案】“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康德要完成重建形而上学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对理性自身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摧毁旧的形而上学的大厦,为未来的形而上学清除障碍。
(1)问题的提出
它作为《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成为可能”的一部分,而“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又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问题:传统形而上学作为人类享赋何以可能? 未来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 这些都是先验哲学的任务,在理论哲学中回答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在实践哲学中回答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部分。
(2)解决的思路
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科学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对一切科学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的必然性、综合性说明; 只能从“建立知识与对象的活动”中寻求知识与对象的最终根据,去建立关于一切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的科学一一形而上学; 科学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就是认识活动的先天形式以及作为认识活动的先天形式合理运用的最根本条件的自在之物。
8. 如何理解斯宾诺莎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答案】(1)基于严格的决定论的自然观
斯宾诺莎认为应该运用普遍的自然规律和法则去理解人的本性和情感。斯宾诺莎的自然观是严格的决定论,他认为一切事件的发生都包含在因果关系之中。自然中不存在偶然的东西,事物本性的必然性决定事物本身。当人们谈及一件东西是偶然的,那“只不过是由于我们的知识有缺陷”。人类社会和个人的一切严格地被决定。斯宾诺莎认为,不管愿意与否,人自身都被自然必然性所决定。斯宾诺莎认为自由“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若被其它的事物所决定则不自由。
(2)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