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18哲学综合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感性
【答案】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是最起码的认识能力。康德把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感性知识由两种成分构成:①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 ②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康德认为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一切外部现象最终都要纳入到内部来感知,时间是感知一切内外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2. 莱布尼茨的二迷宫
【答案】莱布尼茨的二迷宫是指他在《神正论》一书中归纳的两个基本哲学问题。他认为我们的理性常常陷入两个迷宫:①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这个迷宫涉及一个重要的神学和伦理问题,即意志自由和恶的起源存在什么关系。②有关连续性和看起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这个迷宫是关于运动和时间的物理现象如何可能由不可分的点组成的问题。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3. 普罗提诺的“灵魂”
【答案】普罗提诺的“灵魂”是指他认为灵魂从理智中流溢出来。作为第三本体的灵魂即柏拉图所说的世界灵魂,它是一种能动力量。其能动性表现为变动不居,活跃于各个领域,既可以作用于与自己本性相一致的理智和太一,又可以作用于与自己本性不一致的低级对象。当它与理智和太一相通时,它复归于原初的统一,它是一; 当它被分割在个别事物之中时,作为推动事物变化的内部动力,它是多。因此灵魂既是一,义是多,但不像理智那样,是一和多的统一。
4. 理性主义
【答案】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狭义的理性主义发展于17~18世纪的欧洲,代表人物主要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它把数学当作是知识的模型,赞赏公理化方法,并认为哲学方法应与数学方法一样。它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相联系的,可以从某个自明的第一原理推演出来。它还承认先天知识或理性真理的存在。广义的理性主义是相对于非理性主义而言的,是指诉诸于人类理性能力和理性原则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它与强调宗教信仰、道德情感和情绪以及其他非理性成分的见解相对立。在这个意义上,经验主义也是理性主义。
二、简答题
5. 简述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答案】(1)社会发展规律的含义
社会发展规律是指社会领域中具有普遍的因果关系,人们活动的每一个结果以及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具有历史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对人类历史行程的根本制约,使历史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轨迹和趋势。
(2)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社会发展规律主要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其特点有:
①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社会规律的重复性小等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独一无二的,但一个个小可重复的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偶然性使历史事件各具特色,不可重复。规律重复的是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历史的规律性正是由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的。
②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由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的不同历史阶段构成,每个历史形态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规律总是具体地依存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关系和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内容和表现形式。
③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复性和常规性
整个社会结构都建立在经济结构的基础上,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状况决定。因此,根据生产关系是生产力作用的结果,我们就能看出社会发展的规律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历史规律会反复发生作用,而成为一种常规现象。
④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人们出于生存发展需要的目的,产生各种各样的利益需求。人们在追求利益的斗争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阶级关系,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具体的历史主体以一定的方式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来活动。当一个社会的发展显示出多种可能途径时,则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自觉选择,取决于民族内部不同阶级或集团实践力量的对比。
6. 简述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
【答案】(1)两大推理原则
①矛盾原则
凭借这一原则,我们判定包含着矛盾者为假,与似相对立或相矛盾者为真。
②充足理由原则
凭借这一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应该有一个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
(2)两种真理
莱布尼茨认为,有两种真理与两大推理原则相对应。
①推理的真理
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们的反面是不可能的。
②事实的真理
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们的反面是可能的。当一个真理是必然时,我们可以用分析法找出它的理由来,把它归结为更单纯的观念和真理,直至原始的真理。
(3)充足理由律
①充足理由律往往是不为所知的。
莱布尼茨认为,充足理由律“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充足理由律只能告诉我们关于事实的偶然真理,他认为充足理由律是逻辑规律,因为充足理由律虽是关于事实的实在性的规律,但一件事实在成为现实之前必须是可能的,所有可能性的总和就是必然性。虽然可能性的总和是人类的理性所不能穷尽的,但是,一切可能性都在上帝之中,在上帝看来,一切事实都有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
②充足的理由存在于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上帝之中。莱布尼茨认为,我们可以运用分析法解决数学和逻辑问题,却不能用分析法来证明事实的真理,因为事物是这样而非那样的充足理由在分析中是无穷的,人的理性无法穷尽,只能止于分析的某一步骤,从众多的逻辑可能性中找到一种可能性,它的反面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在此意义上,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因此,充足的理由或最后的理由应当存在于这个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上帝之中。
哲学要想达到关于世界的必然真理,不能局限于分析法,而要从上帝这个绝对完满的原因开始,达到他所创造的结果,这是从单纯的原因到复杂的结果的综合法。由此,我们看到莱布尼茨的两个逻辑规则的区分,其实就对应于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及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区分。
7.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无前提
【答案】(1)“哲学无前提”的提出
黑格尔认为,哲学史上任何体系都以一定的假设作为自己的前提,它们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因此,为了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哲学家们都要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他认为真理是全体,哲学不能从外面找到起点,所以哲学无前提。
(2)“哲学无前提”的原因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独立自为的,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的发挥的过程中转变成为终点。那么,哲学不具有别的科学具有的起点。他还认为为了研究目的的方便而设定的起点,必须贯穿于始终,起点不应只是起点,它也是终点。
(3)“哲学无前提”的具体分析
黑格尔认为哲学思维是自由的,哲学前提是直接的,哲学的逻辑是必然的。他把哲学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当起点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终点时,它不是简单地返回自身,而是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