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物资学院统计学812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一般价值形式
【答案】一般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卜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使商品之间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唯一商品,就成了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般形式; 生产这种商品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一般形式,它可以和其他一切劳动相对等; 生产这种商品的私人劳动,直接当作一般的社会劳动而存在。在这里,商品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这种性质便完全地、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克服了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大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是,在这种价值形式中,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卜面,给商品交换带来了新的困难。随着商品交换的范围突破r 地区的界限,适应商品交换发展的要求,货币形式便应运而生。
2. 等价形式
【答案】等价形式是指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这样的商品称为等价物,也称价值镜,即反映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商品价值的一面镜子。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在价值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以其自己的商品体反映另一商品的价值,起着价值镜的作用。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即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是用它的使用价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本身也是一定的具体劳动的产品,但由于它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成为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因此生产这种等价物的具体劳动也就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都是私人劳动,同时由于它们都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又都是社会劳动。但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只有当这种商品能够用于和其他商品相交换时,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作为能够直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等价物,它所包含的私人劳动,也就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3. 信用货币
【答案】信用货币是指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如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信用货币本身井没有价值,它的流通是以信用为基础,发行人的信用如何,对信用货币的流通影响极大。银行券是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发行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随着银行券的纸币化,即银行券变为小兑现的信用货币,就变成了现代纸币。现代纸币的形式主要有钞票和支票存款两种。钞票就是纸币,又称现金; 支票存款也叫存款货币,是指存在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货币形式的发展从有形到无形,现代纸币又逐渐发展到电子货币。即贮存于电子计算机中的存款货币。电子货币是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商用电子化机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二进制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电子货币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它小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
4. 价值增殖过程
【答案】价值增殖过程是指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问超过这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因此,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 另一部分时间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可见,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5. 产品内分工
【答案】产品内分工是指原来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的设计、研究和开发、零部件的加工或采购组装和总装、分配和销售等一系列生产环节和生产工序,分包在其他国家进行,由各国分别完成。这实际上是把部门内或企业内分工,移植到许多国家中实现。国际分工的这一新变化,其直接结果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成为了工业制成品生产大国,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将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反而成为制成品进口大国。发达国家将产品的核心技术、商标、专利等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国际分工成为制成品制成者和技术垄断者之间的分工,高技术垄断者获取了大量商品的附加价值,而生产者只能得到廉价的加工费。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现象,正反映了国际分工新变化的实质。
6. 垂直分工
【答案】垂直分工是指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指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而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的分工型
态,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这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间的垂直分工。另一种是指同一产业内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产品之间的国际分工,或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工序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工序之间的国际分工,这是相同产业内部因技术差距所引致的国际分工。从历史上看,19世纪形成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型的国际分工。当时英国等少数国家是工业国,绝大多数不发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农业国,工业先进国家按自己的需要强迫落后的农业国进行分工,形成工业国支配农业国,农业国依附工业国的国际分工格局。
二、简答题
7. 怎样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大企业与生产力发展的因果关系?
【答案】现代资本主义大企业与生产力发展的因果关系如下:
(1)现代资本主义大企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根本上说,现代资本主义大企业的产生是现代科技条件下生产力口益社会化的产物。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冲突。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社会化,资本主义私有制如果没有改进,就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资本主义大企业正是在生产力社会化的压力下出现与发展的。
(2)现代资本主义大企业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大企业能够容许生产力继续发展,可以分为三点说明:其一,大企业的市场势力增大并未消灭市场竞争; 其二,大企业的发展没有妨碍中小企业的发展; 其三,大企业具有更大的资本集中与科技进步的能力。当然,大型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它们之间通过合盟垄断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可能,但是,在市场竞争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可能越来越不容易成为现实。因此,总的来说,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会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8.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划分,其依据分别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联系如何?
【答案】(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及意义
①划分依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价值转移的不同方式。固定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的那部分资本。它包括投在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卜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全部一次投入生产过程,价值也一次转移的那部分资本。流动资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投在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上的那部分资本; 另一部分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②划分意义: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顶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及意义
①划分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不变资本是指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