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903地质学基础B[专业学位]之地球科学导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环境条件是如何影响滑坡失稳的?

【答案】环境条件影响滑坡失稳的过程

(1)滑坡的概念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物质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作整体性下滑的运动,是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按其自然类别或其与工程的关系,滑坡可以分为自然边坡、岸坡边坡、矿山边坡和路堑边坡四种。

(2)滑坡的基本结构要素

滑坡的基本结构要素包括滑坡裂缝、滑坡后壁、滑坡台阶、滑舌、滑坡边界、滑坡体、滑床、滑动面、剪出临空面、滑前地形面、剪出口等,其中在滑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者,是坡面上存在着易于滑动的物质即滑坡体,其下部出现易于滑动的不连续面即滑动面以及前沿发育有允许其向前滑动的有效临空面。

(3)滑坡的发育条件

滑坡发育的主要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条件,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①不稳定,高差大且陡,倾斜岩层的斜坡地带。

②新构造运动活跃的活动断裂地区,以及岩土体破碎与风化强烈,软硬岩层分层明显,地下水变动幅度较大的地区。

③地表水的冲刷,渗透,浸泡和润滑作用,地震与火山爆发,人工开挖坡脚和在坡面上兴建各种建筑物等,都能促使滑坡失稳滑动。

2. 何谓天文辐射? 它受哪些因素影响? 它对气候形成有何意义?

【答案】(1)天文辐射的定义:

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决定的,称此为天文辐射。除太阳本身的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昼长。

(2)天文辐射的影响因素:

①日地距离。夏天地球接近公转的近日点,天文辐射夏大冬小。

②太阳高度角。赤道太阳高度角大,天文辐射全年以赤道获得的辐射最多,极地最少。

③昼长。昼长时间越长,天文辐射数值越大。

(3)天文辐射对气候形成的意义:

①天文辐射夏大冬小,导致夏季温高冬季温低。

②天文辐射全年以赤道获得的辐射最多,极地最少。这种热量不均匀分布,导致各纬度地表气温产生差异,出现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

3. 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答案】(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区内,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无生命物质一无机环境和有生命物质一生物群落。 ①无机环境包括太阳辐射能,温度、水分、空气、岩石、土壤和各种营养元素等物理、化学环境条件,及生物物质代谢的原料如CO 2, H 2O , O 2, N 2和无机盐类等,它们构成生物生长、发育的能量与物质基础。

②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可以分为三大类群:

a. 自养型生物,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称为生产者。

第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来的水、CO 2和无机盐类转化成为碳水化合物,并将其进一步合成成为脂肪和蛋白质等,用来建造自身,这样,太阳能便通过生产者的合成与转化不断地进入生态系统,成为其他生物类群的唯一食物与能量来源。

第二,化能合成细菌也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它们利用的能量来自某些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能上巨。

b. 异养型生物,包括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称为消费者。

这些消费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能量。根据不同的取食地位,又可以分为一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

c. 异养型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为生,称为分解者。

4. 什么是生物的指示现象? 它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有何作用?

【答案】(1)生物的指示现象

生物的指示现象是根据生物种或它们的群体、或生物的某些特征来确定地理环境中其他成分的现象。

(2)作用

①生物的指示作用表明,各个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处于紧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掌握了它们之问有规律的联系,就有可能利用一个要素的特征去认识另一个要素的存在。

②生物的水指示现象一直受到重视,特别是利用生物指示水质变化早己为生物学家、防疫工作者所熟悉,可借此对水质污染程度作出评价。

③植物和它们的群落还具有指示岩石、矿体的地质指示现象。在表示地质构造方面,最简单

的联系是植被常沿断裂带呈线性分布。在断层错动地区因岩性不同,植被类型也因之发生变化,借此可判断断层的存在。

④借助于植物指示现象可以寻找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在古生物学中利用生物化石确定地层的地质时代,根据古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共生沉积物情况重建古地理环境演变史等,也是生物地质指示作用的应用。

5.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有哪几大类?

【答案】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

(1)岩浆岩

岩桨岩是由炽热的岩浆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它可以分成侵入岩和火山岩。侵入岩和火山岩的本质区别在干它们产出的地质构造位置和结晶环境,侵入岩中最为熟知的是花岗岩。

①花岗岩是属于酸性的岩浆岩类, 含量高达66%-63%。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②由于是在上地壳中逐渐冷却结晶的,三种主要矿物都有较好的晶体,只是由于结晶过程的温度、压力条件和降温速率不同,矿物晶体的大小不同。

③由于花岗岩主要化学组分的含量存在一定范围变化,且次要(或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较大,三种主要矿物晶体的颜色有多种变化。

(2)沉积岩沉积岩由沉积作用形成,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性。沉积岩根据物质来源、沉积物搬运和沉积作用方式可以分为陆源碎屑岩和化学、生物化学沉积岩两大类。

①陆源碎屑岩

陆源碎屑岩指沉积物来自大陆物理侵蚀作用,经流水、风、冰川、泥石流、重力流等搬运到沉积盆地沉积而成的岩石。陆源碎屑岩根据颗粒大小可分为砾岩(>2mm)、砂岩(2~0.05mm)、粉砂岩(0.05~0.005mm)、泥岩(<0.005mm)。碎屑岩的特征是具有结构和构造。

a. 碎屑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它的碎屑颗粒的特征,包括粒度、分选性、磨圆度、胶结方式和颗粒表面特征。

b. 沉积岩的构造是指组成沉积岩的颗粒的排列特征,有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等等。如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反丘交错层理等。层面构造如波痕、流痕、冲刷痕、铸模及生物活动的遗迹等。

②化学及生物化学沉积岩

其物质(矿物)来源是风化成的真溶液或胶体溶液被搬运到盆地内,或者其本身就来自盆地内部,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沉积下来并经成岩作用转化为岩石。

(3)变质岩

变质作用是地壳内早先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为适应新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在不发生整体熔融的固态前提下,矿物成分和岩石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①岩浆岩和变质岩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