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626地球科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造成哪些方面的破坏?

【答案】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造成的破坏包括:

(1)不适当土地利用加速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是指在风或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整个过程。通常所说的作为环境问题的土壤侵蚀。土壤侵蚀分风蚀和水蚀两种。

①风蚀

a. 以风力为动力的土壤侵蚀现象,是在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在土质疏松和土层干燥的情况下,由风速达4~5m/s的起沙风吹拂地面的结果。

b. 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起沙风具有吹蚀原有地形和土壤,使尘沙向远处蔓延的双重作用,不仅毁坏土壤,而且出现风蚀洼地,降低土壤肥力。

②水蚀

a. 以水为动力的土壤侵蚀现象在我国土质松软、暴雨集中的黄土高原地区和南方丘陵地区最为严重。其发展过程一般是由面蚀发展为沟蚀,最后导致土地的全面破坏。

b. 面蚀是指被雨水打散的土粒随地表细微径流均匀地流失,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岗顶部,径流尚未集中的地段。长期面蚀的结果使表层肥沃细土粒被冲走,土壤变薄,质地变粗,土壤肥力显著下降。

c. 沟蚀不仅冲走分散的细土粒,同时也冲走粗土粒和小土块。沟蚀使地面支离破碎,使耕地面积大大减少,给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都带来很大困难。

d. 水土流失是使我国土地资源遭受破坏最严重的过程之一,其中最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地区。

第一,黄土本身是疏散沉积物,缺乏有机质,抗侵蚀能力很低。且黄土的垂直节理发育,易发生崩塌。

第二,黄土地区降雨集中,降水强度大,更助长了侵蚀。无限制地开垦放牧,毁林挖草,使地面失去保护。

(2)土地荒漠化

十地荒漠化是由干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x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的退化。

我国北方地区的荒漠化土地的发展过程有两种类型:

①风力作用下沙漠中沙丘的前移,造成沙漠边缘土地的丧失,如塔里木盆地南部塔克拉玛干

沙漠边缘、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东部一些沙漠边缘的地区均属此种情况。

②由于强度土地利用破坏了原有的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荒漠地区出现类似荒漠的景观,如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柴,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交建设破坏植被引起的荒漠化。

(3)灌溉与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盐土是指表层含有0.6%~2.0%以上易溶盐的土壤。盐渍土生成的自然条件基础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低洼地区地下水位埋藏不深的地方。

②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而发生的盐渍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干旱区土地资源农业利用中最易产生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2. 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貌? 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案】构造地貌是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地质构造地貌由构造运动形成,同时又受到外营力作用的侵蚀、破坏,常见的地质构造地貌有断裂地貌、褶皱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

(1)断裂构造地貌

又称断层地貌,是地壳岩石受力发生破裂,产生相对位移所形成的地貌,如断层崖、断层谷、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等。

①断层崖是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其高度取决于断层的规模。由于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往往使原始的断层面发生很大变化,使坡度变缓,甚至使断层崖消失,同时使崖壁基部断层线位置被剥蚀的碎屑物所掩埋,从而使断层构造地貌的显著特征消失。

②断层谷指沿断层破碎带发育形成的谷地。切割较探的断层谷常呈峡谷,两岸陡峭,且不对称。其走向受断层的走向控制,在单一断层带发育的断层谷大多呈平直延续分布; 而在沿两组以上不同走向的断层发育的断层谷则有较多转折弯曲,呈“之”字形延伸。

③断陷盆地指由断层围限的陷落盆地。其周边或由全部不同方向断层所围,或某一边以断层为界,多呈长条形、菱形或楔形。断陷盆地内通常有较厚的松散沉积物质。

④断块山地是受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局部翘起形成的山地,断块山地或是一侧沿断层翘起、一侧缓缓倾斜的掀斜式山地,或是地垒式的山地。

(2)褶皱构造地貌

这种地貌是由于岩层受力弯曲变形的结果。褶皱的规模大小和岩层弯曲程度等的不同,使褶皱地貌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

①单斜地貌指经过褶皱的岩层大部分呈倾斜状,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其中,坚硬岩层通常成为单面山,沿软弱岩层发育的谷地称单斜谷。

②背斜和向斜地貌是岩层发生褶曲,在地表形成高低起伏,外力的侵蚀切割未能超过褶皱构造作用的速度所形成的地貌

(3)火山和熔岩地貌

①火山地貌是由火山作用而成的一种地貌形态。其特征是具有火山口和火山锥。火山口是岩浆上涌至临近地面时发生爆破喷发而成的。火山锥是由多次火山活动产生的、由火山碎屑物和熔岩流堆积起来的锥体状地貌。

②熔岩地貌是呈熔融态的岩浆溢出地表以后在流动过程中冷凝而成的地貌形态。其主要的地貌类型有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台地和熔岩高原、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等。

3. 大气中近现代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温室气体增温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1)大气中近现代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

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里昂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盖住了地球表层,就像塑料薄膜盖住农田一样,产生所谓温室效应。

(2)温室气体增温的可能效应

①直接影响是海平面上升,海洋水体热膨胀和冰川融化的综合作用很可能在下一个百年内使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20一100cm 。

②由于大气圈保持水汽的能力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全球变暖很可能导致全球变湿。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产区的中纬度和大陆中部地区将变干旱,夏天更为明显; 作物生长期的水分条件恶化将导致农业减产。

③温室气体增温在全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将会显著缩小热带与极地之间的温差,从而影响全球天气系统的热动力机制,显著改变决定区域气候的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格局。

④人类活动的很多方面如农业、林业、渔业、人体健康、沿海的基础设施、聚落、交通运输等都会受影响。

4. 何谓大气圈? 说明大气圈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主要特征。

【答案】(1)大气圈是指因地球的引力作用而包裹在地球表层的巨厚气态物质。

(2)大气圈垂直分层的依据是大气的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是不均匀的,可按照其各种特性的差异将大气分为若干层次。

(3)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①对流层的特征主要为:

a. 对流层厚度不到整个大气圈的1%,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大气水汽的90%

b. 对流层内部对流旺盛,大气中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c. 对流层中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垂直温度梯度平均为海拔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摄氏度。

②平流层的特征主要为:

a. 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增加起初变化不明显,之后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升高。

b. 平流层大气状况稳定,没有剧烈的天气现象。

③中间层的特征主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