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975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沉积岩
【答案】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又称水成岩。它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风化作用是沉积岩的物质来源的主要渠道,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冰川的搬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岩石。它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占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
2. 地理学
【答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3. 水位
【答案】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水位高低是流量大小的主要标志。流域内的径流补给是影响流量、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水位变化,如流水侵蚀或堆积作用造成河床下降或上升。
4. 地壳
【答案】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其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也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 ,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海洋厚度较小。
5. 恒星日
【答案】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即自转周期,叫做一日。但由于观测周期采用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定义也略有差别。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6. 生态系统
【答案】生态系统是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环境的统称。具体来说,它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其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7. 海洋岛
【答案】海洋岛是指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从来不是大陆的一部分的岛屿。海洋岛又可按成因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①火山岛,火山岛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②珊瑚岛,由珊瑚礁构成的岩石岛。
8. 风蚀地貌
【答案】风蚀地貌是指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①风蚀石窝,即陡峭的迎风岩壁卜风蚀形成的圆形或小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②风蚀蘑菇,即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③雅丹地形,即河湖相十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十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④风蚀城堡,即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⑤风蚀垅岗,即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态;⑥风蚀谷,即风蚀加宽加深冲沟所成的谷地;⑦风蚀洼地,即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
9. 上层滞水
【答案】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性质基本与潜水相同,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受水文因素影响强烈,水质极易受到污染。它由雨水、融雪水等渗入时被局部隔水层阻滞而形成,消耗于蒸发
及沿隔水层边缘下渗,常分布于砂层中的粘土夹层之上和石灰岩中溶洞底部有粘性土充填的部位。
10.区域大气环流
【答案】区域大气环流主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行星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产生的一种区域性,季节性的气流运动,常称为季风环流。全球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区域为东亚和南亚地区,现以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季风的形成过程: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温度相对陆地温度高,海洋上空气体作上升运动,而陆地上空空气作下沉运动,这样就在海洋上形成一个低压中心而在陆地上形成一个高压中心,即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进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南亚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由于行星风带位置的移动,南半球低纬的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在北半球向右偏,进而形成南亚地区夏季的西南季风,而对于东亚的季风的形成,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分别形成冬季的西北季风和夏季的东南季风,
11.冰斗和冰窖
【答案】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陡峭岩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圈椅状的洼地。雪线附近山坡下凹部分多年积雪斑边缘的岩石因冻融作用频繁而崩解为岩屑,并在重力与融雪径流共同作用下搬运到低处,使积雪斑后缘逐渐变陡、雪斑下的地面则逐渐蚀低成为洼地即雪蚀洼地。积雪演化为冰川冰后,冰川对底床的刨蚀作用使洼地加深,并在前方造成坡向相反的岩槛,同时后缘陡壁受冰川拔蚀作用而后退变高,从而形成冰斗。冰斗是一种典型的冰蚀地貌,按其位置可分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两类。
12.人为土
【答案】由于耕种、灌溉、施肥等活动,使原有土壤的成土过程加速或延缓,或逆转,形成了有别于同一地带或地区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原有的土壤仅作为成土母质或埋藏土而存在,其形态和性质有重大改变,这类土壤称为人为土。
二、简答题
13.土壤温度状况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案】(1)土壤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地热、土壤物质转化过程所释放的化学能以及人们在耕作过程中所施加的化学能等。其中太阳辐射是最主要是热量来源。
(2)土壤的温度状况大致受四个因素的影响:
①其自身所吸收的净热量;
②使土壤温度产生一定幅度变化所需的热量;
③土壤中水分相态转化及其扩散过程所需要的热量;
④伴随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过程所消耗或释放的热量。
14.何谓海洋? 它对地球环境有何意义?
【答案】(1)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是在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但彼此相通的一片广大水域。其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海和洋彼此沟通连接,组成一个统一的水体。
(2)海洋对地球环境的意义:
①在气候方面,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交换、调节有着显著作用。暖流对流经沿岸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对流经沿岸起降温减湿作用。若洋流异常,则会影响到全球的环流情况,进而影响到全球的气候。
②在海洋生物分布方面,洋流的位置,往往会影响到渔场形成的位置。寒暖流交汇处以及上升补偿流,会把营养盐类带至海洋表层,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进而吸引各种鱼类到此觅食,形成渔场。而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渔场都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如果没有海洋,就没有海洋生态。
③在环境污染方面,某处出现污染,洋流往往会将此处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别的区域。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