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鲁东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正确认识“心理测验”?

【答案】(1)心理测量的定义

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理和数量化分析的过程。

(2)测量的性质

心理测量具有间接性、相对性和客观性。

(3)测验的功能

①从实际应用角度看,可用于人才选拔、岗位安置、临床诊断、教育评价、心理咨询和治疗。

②从理论研究角度看,可搜集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实验分组。

(4)正确对待和使用测验

心理测验不是万能的,心理测验也不是没有用的。

正确的测验观应是心理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决策的辅助工具;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科学地看待心理测验,防止乱用测验。

2. 在一项研究中,让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条件下自己选择游戏类型。游戏类型分为安静型和运动型,50名幼儿做出的选择如下表。请检验不同性别的幼儿选择游戏方式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

义。(

幼儿游戏方式选择的数据表

【分析】本题考察了检验的应用。检验属于一种非参数检验。在心理学研究中很多的数据不符合参数检验的条件。适用非参数检验则可以得到一定可信度的检验结果。因为这种检验应用比较频繁,所以非参数检验也是出题者偏爱的类型。这样的题目需要掌握基本的公式,并多加练习。

【答案】因为为小样本,所以采用检验

(1)建立假设

不同性别的幼儿选择游戏方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性别的幼儿选择游戏方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整理数据并计算值

整理数据如下表所示:

(3)自由度为绝

因此,不同性别的幼儿选择游戏方式的差异在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计算得到的值与临界值的大小拒

3. 对两个以上平均数两两之间的差异检验为什么不能进行t 检验?

【答案】用t 检验对多个平均数的差异进行比较时,比较的平均数越多,其中差异较大的一对所得t 值超过临界值的概率就越大。这时α错误的概率明显地增加,或者说达不到显著性水平的差异就容易被说成是显著的了,此时不用t 检验。

4. 口语报告法有哪些主要类型?结果处理的要点是什么?

【答案】口语报告法就是通过分析研究对象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口头陈述,收集有关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1)根据被试口语报告的时间划分,口语报告法可分为当时口语报告法和追述口语报告法两种基本类型。

①当时口语报告法要求被试在完成某种任务的同时用言语描述、报告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主试随着被试的内在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收集其当时心理活动的真实数据资料。

②追述口语报告法是让被试在完成某种任务之后,用言语描述、报告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追述口语报告出来的信息是来自其长时记忆之中。被试所追述的内容除去记住的东西外,被试也可能有意无意做出一些推论。所以追述口语报告的结果不如当时口语报告的结果可靠,在认知研究中采用较少。

(2)根据被试口语报告的方式,将口语报告法分为有结构口语报告法和无结构口语报告法。

①有结构口语报告法对被试报告的内容和报告方式都有一定的要求。

②无结构口语报告法则事先对被试只有一个非常一般的指导语,不提出任何具体的指示和要求。

口语报告法的结果处理包括转译、编码和分析:

(1)转译是将录音的结果及时的转译成书面材料,以便之后的编码与分析。转译的基本要求是将所有录音的内容(包括被试用的语气词)变成书面文字,不能有任何省略、更改。

(2)编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包括设计编码系统和根据编码系统进行实际编录。编码系统应明确界定要分析的维度及其操作定义,各维度问应相互独立,分析维度的详尽程度取决于特定研

究的要求。

实际编录时的一般要求如下:

①编录结果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为此,通常要求两名主试分别分析同一口语报告,然后再比较他们编码结果的异同,计算编码者间的信度,即一致性程度。

②编码时应注意每一段落或部分的独立性,以使每一段落的编码不受前后段落的影响。 ③为了防止主观任意性,可将分好的段落或部分在计算机上随机呈现,然后再进行编码。

5. 比较心理与教育领域不同类型研究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并思考在研究中如何选择与有机结合不同研究类型。

【答案】(1)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

按被试数量来划分,心理与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个案研究是指选择一个或少量被试或典型案例进行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一般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以收集有关被试或案例的各方面情况,系统、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被试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但个案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较差。成组研究又可分为大样本研究和小样本研究。大样本研究是指对大量随机选择的被试进行的研究。大样本研究的样本代表性好,因而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高,统计检验也较有效。小样本研究的外部效度较低,易受抽样时系统误差的影响。

(2)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

从研究进行的背景来划分,可以分为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是指在实验室背景下进行的研究。实验室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和实验室观察等。现场研究是在自然背景中进行的研究。现场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参与观察法、现场实验法等。现场研究避免了实验室研究的人为性、控制性及可能产生的实验者效应,结论的可推广性也较强。但由于现场研究缺乏控制,研究的代表性可能较低,可能出现情景效应,因而研究中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外现场研究所需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一般也较实验室研究更多。

(3)实验研究与非实验研究

按照研究是否对被试变量进行控制或操纵,可将心理与教育研究分为实验研究与非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指对被试变量进行控制的条件下,研究心理现象与教育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类型。实验研究可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三种类型。实验研究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较准确地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较好地控制无关变量。但是,实验研究的人为性及实验者效应又常受到批评。非实验研究是指对被试变量不加控制而收集被试有关情况的研究。它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社会测量法、心理与教育测量法和文献法等。

(4)发展研究与非发展研究

按照研究是否关心心理现象或教育现象的过程和发展变化,可将其分为发展研究与非发展研究。发展研究主要有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和趋势研究三种类型。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灵活地运用上述三种发展性研究,使其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可以深刻揭示出心理或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5)其他的分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