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鲁东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统计分析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主要作用何在?

【答案】统计分析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主要作用为

(1)统计分析可以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清晰的形式化的描述。例如某班测验后知道某一学生的成绩为85分,大约是较优秀的成绩。如果用统计分析方法,可以计算出全班语文平均成绩为75分,标准差为5分。这样就可知该学生高于平均分数2个标准差,其成绩高于全班97.725%的学生。可见统计分析可以使问题分析清晰而准确。

(2)统计分析是进行解释和科学预测的重要方法。对心理现象的解释是指通过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分析,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性,确定变量之间关系的类型。科学预测是指研究者根据数据、统计资料,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可对心理现象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估计和判断,使研究者发现直觉难以悟察的规律。对心理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是心理教育科学的目的,必须借助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才能完成。

(3)统计分析可以训练科学思维方法,使研究者学会科学地进行推理、抽象的思维方法。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结果通常以统计分析的方式呈现出来,不懂得统计分析就难以了解他人的研究进展,也就难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外,近年来兴起的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方法也要求对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

2. 解释受测者的心理测验分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测验分数的解释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测验分数的意义;第二,如何将测验分数的意义告知给受测试者。

在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主试应充分了解测验的性质和功能,测验使用者必须具备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与概念。

(2)对导致测验结果原因的解释应慎重,谨防片面极端。为了能对分数作出有意义的解释,必须将个人在测验前的经历或背景因素考虑在内。

(3)必须充分估计测验的常模和效度的局限性,一定要依据从最相近的团体、最相匹配的情境中获得资料。

(4)解释分数应参考其他有关资料。测验分数不是了解学生的唯一资料,为正确了解其心理特质尚需参考其他有关资料。

(5)对测验分数的解释应以“一段分数”来解释,而不应以“特定的数值”来解释。倘若使用确切的分数,应说明这些分数不是精确的指标,而是我们对某人真实分数的大体估计。

(6)对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如需加以比较,必须将二者放在统一的尺度上。

3. 简述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过程。

【答案】编制心理测验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编制目的,明确测量对象,测量的心理功能是什么,以及测量的用途。

(2)编订测量计划:确定测量覆盖的内容范围,以及在每个内容点上的权重。

(3)编辑测量项目:收集测量资料,选择测量项目的形式,编写测量的项目。

(4)预测与项目分析:通过预测来估计项目的难度与区分度,以进一步筛选项目。

(5)合成测验:选择合适的项目,编排项目并编制复本。

(6)测量的标准化:包括实测内容、实测过程、测量评分和解释测量分数的标准化。

(7)鉴定测量:确定测量的信度系数和效度系数。

(8)编写测量使用说明书:说明书应包括测量目的,功能,理论依据,测量内容和方法,评分方法,信度,效度等内容。

4. 如何设计、实施内容分析法?

【答案】内容分析是对各种材料、记录的内容、形式、心理含义及其重要性进行客观、系统和数量化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的设计与实施步骤有:

(1)确定研究目的

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需要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具体研究任务对研究目的加以确定。内容分析可用于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比较分析和意向分析等多种研究目的。

(2)选择分析单位

在内容分析研究中,分析单位是在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位。确定分析单位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它们所含特征的分析来描述由其组成的较大群体或解释一些抽象的事物。

(3)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

确定了分析单位以后,就需要考虑从哪些方面对其进行评判分析。分析的维度又称为分析的类别,是根据研究的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方面或角度。

(4)抽取分析材料

分析材料的抽取包括两个方面:明确界定总体;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抽样通常涉及来源抽样、日期抽样和分析单位取样。

(5)评判记录

评判应严格按照分析维度、类别统一进行,并以其操作定义为标准。评判结果的记录最好采用事先设计好的评判记录表,以使评判记录方便、明了、易于统计分析。

5. 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有何异同?

【答案】(1)前实验

①前实验是最为原始的一种实验类型,它对任何无关变量都没有控制,因而效度很低,通常被称为“非实验设计”。前实验极少被采用,但它仍然具备了实验研究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实验处理和测量,而且它也是其他实验类型发展的基础。

②前实验设计主要有三种类型,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和静态组比较设计。

a. 单组后测设计是对一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然后再对这组被试进行观测,以评价实验处理的效果,可表示如下:

其中×表示实验处理,o 表示观测。由于该设计没有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和影响,因而难以下结论认为实验×引起了实验结果o 。

b. 单组前后测设计较单组后测设计在实验处理之前増加了一次前测,可表示如下:

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最初水平或心理特征,与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这种设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后测中表现出来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前测导致的练习效应造成的,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历史、成熟等干扰因素的影响带来的。

c. 静态组比较设计中,与接受实验处理的实验组相对照,设置了一个不接受处理的控制组,示意为:

这种设计由于控制组的设置,使历史、测量工具和统计回归等因素的影响都得到了控制,但是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的选取和分配不是随机的,而且没有前测,这样就导致了实验组与控制组后测结果的差异不能肯定地归因于实验处理。

d. 真实验

真实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研究,它综合采取了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前测和控制组等方法对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进行了严格而充分的控制。

e. 准实验

随着心理、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实验室实验的局限性日益显露出来,研究者开始重视在现实生活背景中进行实验研究。但是,在现场背景下难以对无关变量进行充分的控制,因而就不能满足真实验设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提出了准实验设计,以在现场背景中最大限度地保证实验的内部效度。

6. 实验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与实验法、实验室研究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1)实验研究的特点

①实验研究要操纵或控制变量,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对有关变量的操纵与控制,可以科学地显示某种心理现象或心理特征,简化和纯化心理现象,强化和深化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再现或改变某些心理现象,重复和检验某些研究结果和理论,以利于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与现场实验相比,实验室实验的控制更为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