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全体一致规则的基本特征。
【答案】全体一致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此时每一个参与者都对将要达成的集体决策享有否决权。
全体一致规则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四个:
(1)由全体一致规则得出的集体行动方案,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都具有一个特点:对该方案的任何改动,都不可能在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的前提下,使参与者中某些人受益,即这时行动方案的任何变化,在使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至少会使某‘个参与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状况被称为帕累托最优。
(2)在全体一致规则下,由于每一个参与者都享有否决权,个人选择对集体选择至关重要,任何成员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人,也小能将自身的利益凌驾于他人的利益之上,因此,所有参与者的权利在一致同意规则下,能够绝对平等地得到保障,个人意愿也可以获得满足,每个个体都有很强的激励去表达真正的个人意愿。
(3)可以避免“免费乘车行为”的发生。在全体一致投票规则下,每个参与者都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会影响与此相关的其他成员的行为,而且还直接关系到集体方案能否进行的问题。假如某项集体决策方案能够使部分成员不付任何代价地从中获益,那么,这种决策将因损害了其他成员的利益而被最终否决。
(4)为了得到一个大家满意,对大家来说是最好(即帕累托最优)的行动方案,通常需要全体参与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协商与讨价还价。其原因在于,每一名参与者都享有否决权,因此,每项集体决策结果都必须顾及各人的利益与偏好。
2. 政策预测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公共政策前景预测分析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目的。
(1)获取未来社会状态及其发展趋势的信息。是公共政策前景预测分析最重要的目的。政策预测分析可以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未来发展中的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推测,为制定政策和远景发展规划提供各种参考的数据、未来信息,使未来政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制定政策以控制和规范社会的未来发展。预测政策未来与社会控制特别相关。控制即试图计划和制定政策。在充分掌握过去及现在信息的基础卜,预测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以前的政策及其结果,从而提高我们对未来社会状况的控制能力。
(3)从未来提供的可能性中选择最佳行动方案。依据先前政策分析各阶段所掌握的信息或知
识,提供各种可能的方案,并对每种方案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推测或判断,预言它们可能的结果,从而为决策者在多个方案中选择和确定最佳或最优行动方案提供了依据。
3. 方案抉择中的决策方式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案】(1)全体一致规则
①全体一致规则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②全体一致规则的优点
a. 一票否决。决策人形式上都平等地享有决策权,任何一个否决行动,对决策方案能否最终通过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b. “帕累托最优”。全体一致规则是肯定导向“帕累托最优”的惟一投票准则。所有决策人都能通过自己的投票行为而获益,或者说,决策人中至少没有人因此而利益受损。
③全体一致规则的明显缺点
a. 决策成本过高。要求社会成员寻求共同的满意选择,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这在人们的偏好各异的大社会中尤其如此。为寻找出一个符合“帕累托最优”的决策结果,社会成员在时间上的损失也许远超过他们从中获得的收益。
b. 鼓励“策略行为”。在全体一致规则的条件下,每位决策参与者都享有决策的否决权,因此,这一规则会鼓励人们运用“策略行为”来争取自己所偏好的方案的胜出。较为常见的是讨价还价和弃权。
(2)过半数规则
①过半数规则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能通过的规则。 ②过半数规则的优点
a. 决策效率高。决策过程中无需人人都投赞成票,只要有超过半数的赞成票,决策方案就能通过。
b. “少数服从多数”。“按过半数投票规则进行集体选择过程的本质,即少数投票者被迫参与他们不能阻止也不能对其所引起的损害要求补偿的那些活动。”过半数规则要求公共行动方案对全体参与者都具有强制性,即占少数的反对者必须服从占多数的支持者所做出的抉择。
③过半数规则本身的缺陷
a. “多数剥削少数”。按多数规则选择出的每一项集体行动方案都具有内在的强制性。因为最终的集体决策是按多数人的意愿决定的,而决策的结果又要求全体成员服从,这就意味着多数人把自己意愿强加给少数人。
b. 决策结果未必可靠。在多数票规则下,个人行为与结果之间并不存在联系,而各备选方案的机会成本的估计又必然很困难,因此集体决策基本上是不负责任的。
c. 投票悖论。在对过半数规则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这种现象叫做“循环”或投票悖论。这表明即使按多数规则进行投票而选择出来的集体决策,也可能对多数不利。
4. 论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答案】(1)公共政策的科学化
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决策,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或者不执行这些程序,并且在公共政策成熟的基础上,把调查程序、决策程序、执行程序、评估程序等这些合理的程序变成制度和法律。
(2)公共政策的民主化
指必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在公共政策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和营造良好的决策社会环境,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国家主人公的地位和参加国家公共管理的民主权利。
(3)公共政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的提高
当前,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入手,来改进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提高公共政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水平:
①从转变观念入手,提倡科学、民主的精神,破除各种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旧的决策观念,树立现代决策观念,如重视民众参与的民主决策观念,专家咨询观念,集体决策观念,决策权力分散、下放观念,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观念,重视决策跟踪评价观念等。同时一,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公共政策环境,形成一种人人能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并积极提出政策建议的局面,促进多种公共政策力一案的优化与选择。
②形成一个以决策子系统为核心,以信息、咨询和监督等子系统为支撑的现代公共决策系统。 a. 理顺决策子系统中各种决策主体的关系,既要保证党对公共政策工作的领导,又要保证人大和政府的决策权,充分发挥它们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b. 完善体制内的公共政策研究组织,从法律上保障其应有的地位,赋予这些研究机构以相对的独立性、主动权以及工作的灵活性,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对公共政策问题进行跟踪研究,主动提供咨询、建议,而不是被动地作政策调研论证,提高其权威性。
c. 大力发展体制外或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让其充分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形成强大的决策参谋后盾。经验表明,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需要官方和非官方政策研究组织的紧密配合,才能制定出合理优化的公共政策。
③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政策理论、力一法和技术,提高决策者和研究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公共政策研究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已发展成为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因此,为克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方法技术落后的弊端,就必须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方法和技术,掌握政策科学的基础理论。
④要保证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实现,使公共政策更加合理科学,避免或减少重大的失误,就必须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规则,将公共政策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法确定决策权力的合理结构,依法确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明确规定决策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使之对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