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农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公共政策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

【答案】公共政策执行的绩效并非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诸多因素交互影响的产物。影响政策执行力与绩效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的方一面:

(1)政策问题的性质

政策问题的性质涉及到间题的相依性、动态性、时空性及受影响之标的的人口的特性。政策执行的成败,与欲解决问题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问题的性质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①标的人口行为的分殊性。分殊性的程度越高,则越难建构清晰明确的统一管理标准以作为评估绩效的标准,因此执行的成效将会大打折扣。

②标的人口的数目多寡。政策所涉及的标的人口数目越少,越肯定,将越可能动员支持、拥护或反对政策的执行。

③标的人口行为需要调适的程度。一般人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常养成某种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喜欢作太大的改变。因此,如果政策执行时需要大幅度地改变标的人口的行为方式,政策执行遭遇的阻力或抗拒性的可能性就较大。

(2)政策执行的资源

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支持和后盾。影响政策执行的资源因素主要包括:

①人员。人员是政策执行的主力。执行人员的管理技巧及行政技巧,是执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件之一。

②信息。信息是有效执行的前提,因此,执行人员必须熟知政策的内容,尤其是有关革新或高度技术性的政策,更应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执行政策,顺利地推行政策。

③设备。经费、设备、物料等是否充足,也直接影响着政策的执行。④权威。负责执行政策的人员,应赋予其足够的权威,只有这样才可顺利地推动政策。

(3)政策沟通

有效的沟通是政策执行的首要条件。在执行中,执行内容及命令传达得越清晰,就越能收到顶期的执行效果。一般而言,造成执行命令传达错误或沟通不良的原因有两个:

①执行命令欠缺清晰性。执行命令如果不明确、含糊不清,往往会造成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沟通受阻,特别是含糊的法规,往往使执行者为了探求决策者的真正意图,而曲解法规,引起意外的变化,使政策执行失败。

②执行命令欠缺一致性。执行命令即使清晰明确,但是如果命令的内容或做法发生矛盾冲突现象时,沟通也会受到阻碍。

(4)政策执行人员的意向

由于政策执行人员通常具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他们对政策所持有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政策的执行。一般来说,执行人员对政策目标的认同感越高,执行时的意愿及配合就越好; 反之,如果执行人员对政策日标缺乏共识,或对政策执行工作抗拒,甚至于阳奉阴违、敷衍了事,则很难期望政策执行顺利有效。

(5)政府组织结构

政府执行机关在结构及运作上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成败。政府组织结构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标准作业程序,即行政机关为有效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所发展出来的一套例行化的惯例规则。

a. 标准作业程序的作用在于:第一、可节省时间; 第二、减少因资源不足而可能发生的弊端; 第

三、采取统一的作业程序,容易应付繁杂的状况,也易达到公平服务的要求。

b. 标准作业程序对政策执行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一、限制执行人员执行的能力,造成行为本身缺乏弹性,无法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需求; 第二、执行人员以遵守标准作业程序为主要行为目标,以致放弃达成政策目标的任务,形成“目标错置”的弊端,即把手段当成目标本身; 第三、执行人员可能会以标准作业程序为借口抵制变迁,很难适应新的变化及危机管理的需要。

②执行权责分散化。政策的执行权责如果分散由不同的机关负责,必然因为事权不专而导致政策执行成效失败。

(6)政策标的团体的顺服程度

要使政策有效执行,就需要标的人口顺服政策,采取合作的态度,加以配合。但是,标的人口的组织情况、所受的领导情况,以及先前所接受的政策宣传或引导的如何等,均会影响他们对政策执行采取顺服或不顺服的态度。执行机关在政策执行阶段,可采取教育、说服、宣传、激励的策略,随时与标的人口进行沟通,及时调整政策方案的执行做法、程序,并解决执行时所引发的问题,促使标的人口愿意采取顺服的行为及态度,正面接受和配合政策的推行,以达到政策目标。

(7)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

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外在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对政策执行的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的问题是:

①执行机关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能否支持政策的顺利执行;

②政策执行会如何影响社会、经济与政治情况,影响至何种程度;

③社会舆论对政策执行支持的情况如何;

④精英分子对政策执行所持的态度为何;

⑤意见领袖、利益团体、标的人口对政策执行所持的态度为何。

2. 政策监测有哪咚基本方式及技术?

【答案】政策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儿种基本的方式:

(1)社会系统核算社会系统核算是允许分析人员对主观和客观社会状况变化进行监测的一种方式和一套方法。

(2)社会实验社会实验是系统控制政策行为的过程,它可以获得关于政策结果变化源头问题的近乎准确的答案。社会实验往往要故意放大一个小的精心挑选的项日组内的不同类型政策行为之间的差别,并在向未测试项日作大规模投资之前估计它们的后果。它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并因此而被提倡和广泛使用。

(3)社会审计

社会系统核算和社会实验的一个共同局限是,它们都忽略了政策执行过程或者将其过于简单化,社会审计可以部分克服这一缺陷。社会审计清楚地监测着投入、过程、产出及影响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试图“跟踪资源投入,从开始投放到资源被接收资源的目标群体感受到为止”。

(4)综合实例研究

综合实例研究这一监测方式包括对执行公共政策的过去努力的结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对比和评价。许多公共政策问题领域(从社会福利、农业和教育到市政服务和科技政策)都用综合实例研究来综合地处理信息。综合实例研究还被用来评价关于政策过程和结果方面的政策研究的质量。

(5)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有规律地提供关于政策或项目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来监测政策或项目过程的重要指标,在政策或项目的管理中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这种反馈使管理者在问题出现时采取正确的行动,也能为政策或项目各方提供项目执行状况的有规律的评估。

(6)绩效监测系统

结果为本和绩效评估是当代西方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

3. 政策预测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公共政策前景预测分析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目的。

(1)获取未来社会状态及其发展趋势的信息。是公共政策前景预测分析最重要的目的。政策预测分析可以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未来发展中的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推测,为制定政策和远景发展规划提供各种参考的数据、未来信息,使未来政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制定政策以控制和规范社会的未来发展。预测政策未来与社会控制特别相关。控制即试图计划和制定政策。在充分掌握过去及现在信息的基础卜,预测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以前的政策及其结果,从而提高我们对未来社会状况的控制能力。

(3)从未来提供的可能性中选择最佳行动方案。依据先前政策分析各阶段所掌握的信息或知识,提供各种可能的方案,并对每种方案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推测或判断,预言它们可能的结果,从而为决策者在多个方案中选择和确定最佳或最优行动方案提供了依据。

4. 全面理性模式的要点。

【答案】全面理性模式,又称纯粹理性模式,泛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丽综合全面的资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