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教学论之地理科学导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目录

2016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教学论之地理科学导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 . .... 2

2016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教学论之地理科学导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二) . .... 6

2016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教学论之地理科学导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三) . .... 9

2016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教学论之地理科学导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四) . .. 14

2016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教学论之地理科学导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五) . .. 19

一、简答题

1. 土壤温度状况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案】土壤温度的状况受到土壤质地、孔隙度和含水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同土壤的比热和导热率的差异。

(1)土壤比热

,它仅相当于水土壤比热指单位质量(g )土壤的温度增减1K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J/g·K )

的比热的1/5。因此,水分含量多的土壤在春季增温慢,在秋季降温也慢; 相反,水分含量少的土壤在春季增温快,在秋季降温也快。此外,不同质地和孔隙度的土壤,其比热也不同,砂土的孔隙度小,比热亦小,土温易于升高和降低,粘土则相反。

(2)土壤导热率

土壤导热率指单位截面(lcm2)、单位距离(lcm )相差1K 时,单位时间内传导通过的热量,单位是J/(cm ·s ·K )。土壤二相组成中以固体的导热率最大,其次是土壤水分,土壤空气的导热率最小。因此,土壤颗粒愈大,孔隙度愈小,则导热率愈大:反之,十壤颗粒愈小,孔隙度愈大,则导热率愈小。例如砂十的导热率比粘土要大,其升温和降温都比粘土迅速。

2. 土壤中主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有哪些?

【答案】(1)土壤中主要的氧化剂

土壤中的氧化作用主要由游离氧、少量的NO3-和高价金属离子如Mn4+、Fe3+等引起,它们是土壤溶液中的氧化剂,其中最重要的氧化剂是氧气。

(2)土壤中主要的还原剂土壤中的还原作用是由有机质的分解、嫌气微生物的活动,以及低价铁和其它低价化合物所引起的,其中最重要的还原剂是有机质,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pH 值等条件下,新鲜而未分解的有机质还原能力很强,对氧气的需要量非常大。

3. 简述地球内部重力的分布特征。

【答案】地球内部重力的分布特征如下:

(1)理论重力值

进行重力研究时,将地球视作一个圆滑的均匀球体,以其大地水准面为基准,计算得出的重力值称作理论重力值。

(2)重力异常

对均匀球体而言,地表的理论重力值应该只与地理纬度有关。但实际上,不仅地球的地面起伏甚大,内部的物质密度分布也极不均匀,在结构上还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些都使得实测的重力

值与理论值之间有明显的偏离,在地学上称之为重力异常。

(3)重力异常值

对某地的实测重力值,通过高程及地形校正后,再减去理论重力值,差值称作重力异常值。如为正值,称正异常; 如为负值,则称为负异常。前者反映该区地下的物质密度偏大,后者则说明该区地下物质密度偏小。

4. 何谓海(洋)流? 大洋中的洋流与大气环流有何关系? 叙述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

【答案】(1)洋流的概念

洋流又称海流,是海洋中大规模的海水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所作的定向流动。

(2)洋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①地球上的水可以进行气态、液态、固态三态的转换,可以在海陆间、海上、内陆进行循环,伴随着水循环和水的三态的转化,使能量产生转换和转移。

②当一种或多种原因使气温升高时,固态的水就会转变成液态的,液态的水也会转变成气态的水,这种转化过程中就会吸收大量的能量,使气温升得不至过高; 当一种或多种原因使气温降低时,气态的、液态的水就会转变成固态的水,汽态的水也会转变成液态的水,这就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气温降得不至过低。

③伴随地球上水的三态转变和水循环的实现造成能量的转移和转换,使不同的时间、不同地域的能量得以交换。

④世界大洋面积广大,彼此相通,在大气环流及其他因素作用下海水运动形成洋流。大气环流和洋流共同作用使高低纬之间的能量得以输送和平衡。

(3)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

①中低纬度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②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

③南半球40附近海区,形成环绕全球的西风漂流。 o

5.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有哪几大类?

【答案】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

(1)岩浆岩

岩桨岩是由炽热的岩浆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它可以分成侵入岩和火山岩。侵入岩和火山岩的本质区别在干它们产出的地质构造位置和结晶环境,侵入岩中最为熟知的是花岗岩。

①花岗岩是属于酸性的岩浆岩类, 含量高达66%-63%。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②由于是在上地壳中逐渐冷却结晶的,三种主要矿物都有较好的晶体,只是由于结晶过程的温度、压力条件和降温速率不同,矿物晶体的大小不同。

③由于花岗岩主要化学组分的含量存在一定范围变化,且次要(或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较大,三种主要矿物晶体的颜色有多种变化。

(2)沉积岩沉积岩由沉积作用形成,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性。沉积岩根据物质来源、沉积物

搬运和沉积作用方式可以分为陆源碎屑岩和化学、生物化学沉积岩两大类。

①陆源碎屑岩

陆源碎屑岩指沉积物来自大陆物理侵蚀作用,经流水、风、冰川、泥石流、重力流等搬运到沉积盆地沉积而成的岩石。陆源碎屑岩根据颗粒大小可分为砾岩(>2mm)、砂岩(2~0.05mm)、粉砂岩(0.05~0.005mm)、泥岩(<0.005mm)。碎屑岩的特征是具有结构和构造。

a. 碎屑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它的碎屑颗粒的特征,包括粒度、分选性、磨圆度、胶结方式和颗粒表面特征。

b. 沉积岩的构造是指组成沉积岩的颗粒的排列特征,有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等等。如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反丘交错层理等。层面构造如波痕、流痕、冲刷痕、铸模及生物活动的遗迹等。

②化学及生物化学沉积岩

其物质(矿物)来源是风化成的真溶液或胶体溶液被搬运到盆地内,或者其本身就来自盆地内部,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沉积下来并经成岩作用转化为岩石。

(3)变质岩

变质作用是地壳内早先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为适应新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在不发生整体熔融的固态前提下,矿物成分和岩石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①岩浆岩和变质岩区别

a. 岩浆岩主要是从流体相(岩浆)结晶转变成固相(岩石)的降温过程产物。

b. 变质岩主要经历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是从一种固相转变为另一种固相的结晶过程。

②变质岩约占地壳总体积的四分之一。其中最常见的是片麻岩,其次为片岩、板岩、千枚岩和大理岩。

6. 怎样确定地球的密度?

【答案】将公式密度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作为计算地球密度的基本原理公式。

(1)地球的质量

①地球质量计算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g和引力定律

量。

②地球半径

假定地球是一个圆球体,测算地球半径的几何学原理为:一段圆弧的长度与其对应的圆心角成比例。当圆心角以弧度为单位时,该比例的常数就等于圆的半径。

③地球质量

现代计算地球质量时,以旋转椭球作为地球模型,并考虑地球内部温度、压力的变化和物质分布不均等因素,结合动力学分析,得到地球的质量为

,地球质量应该是。式中m 是地表上一个受地心引力作用的物体的质量,g 是重力加速度。即知道地球半径r 和引力常数f 可计算地球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