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845社会理论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845社会理论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2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845社会理论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二).. 13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845社会理论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三).. 32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845社会理论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强化模拟题(四).. 45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845社会理论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五).. 59

一、简答题

1. 简述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1)功能主义理论是现代西力一社会学中的一个有广泛影响的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须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功能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系统的功能需要问题。功能主义有时又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

(2)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并对现代化理论有很大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结构功能主义受到相当多的批评,其中有的直接针对它的功能逻辑前提,特别是对它采用唯意志论和目的论的解释方式,即把系统各组成部分存在的原因归之于对系统整体产生的有益后果,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还批评它只强调社会整合,忽视社会冲突,不能合理地解释社会变迁。

2. 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的重点是什么?

【答案】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的重点是回答社会秩序何以可能这一关键问题。

帕森斯像韦伯1样,把对社会行动的研究作为全部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帕森斯看来,全部理论社会学的核心就是回答社会秩序何以可能这一关键问题,而他所建立的社会行动理论就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初步尝试。

(1)行动概念

帕森斯用“行动”概念区别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行为”概念。认为行动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也就是说,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由于帕森斯强调行动的目的性、意志性和主体性,他的行动理论又被称为“自觉行动理论”。行动通常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第一个要素是行动的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 第二个要素,帕森斯称之为状态,即行动者置身其中、影响其实现目标的那些环境因素; 第三个要素是规范取向,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合乎规范的范围就叫做规范取向。

(2)对以往理论的批评与综合

帕森斯强调对行动的各个要素同时给予关注,而以往研究行动的各派学说的共同缺陷就在于片面地强调某些要素而忽略了其他要素。在帕森斯看来,实证主义流派仅仅把行动同一定的环境状态相联系,并假设状态对行动具有某种决定关系。按照帕森斯对行动的理解,实证主义流派忽视了构成和影响行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规范取向。理想主义传统的缺陷是过于强调价值规范的作用,以致忽略了其他有关因素。

帕森斯认为自己建立的一般行动理论的分析框架综合了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正确观点。从一般行动理论的立场上看,状态背景和规范取向是影响行动的两个同等重要的独立因素:在行动过程中,人们在确定日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时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但这种自由受到两方面的制约,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规范因素对这种选择进行指导和调节,状态背景则为行动提供机会或障碍。

3.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综合趋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1)多种综合并存

①在新的社会环境与学术空气的影响下,当代社会学家开始在元理论的层次上进行着理性反思。他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面体,任何人都充满着矛盾,都具有多面性。而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又会突生出许多小可还原于单个个体的复杂性质和特征。包括多个群体的社会更是复杂多变,不同的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有竞争、合作,有冲突、互助,有支配、依赖,或同时兼有多重关系。正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多面体,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考察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②换言之,各种不同的社会学理论只是所选择的角度、所侧重的方面不同,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基于这种认识,当代社会学理论家们放弃了对过去那种“鸡生蛋,蛋生鸡”之类问题的无意义争论,他们一方面从自己特定的角度来构造理论大厦,另一方面又突破传统的理论界限,注意借鉴与吸收其他理论的合理成分。同时,他们也逐渐认识到原来那种努力构建一种贯穿一切的、唯一的综合理论的企图是不切实际的。

③当代各派社会学理论之间虽然对于某些问题会发生双边或多边冲突,相互攻击,甚至在某些问题上,见解相同的几派可能结成联盟批驳另一派或另一联盟的观点,但是,他们并不全盘否认对方的理论视角和思想观点,在可能的时候,他们甚至会相互吸收,各派理论家之间的相互批判是以“站在理性的立场上说明分析多种观点,使之得以充分讨论,从而抵抗进行决定性综合的诱惑”这样一种基本认识为前提的。这样,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界便呈现出多种综合并存的局面,而没有一种一统天下的综合理论。

(2)关注宏观与微观的综合

进入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理论家认识到,将宏观与微观割裂开来,只注重其中的一端是十分片面和有害的,社会学理论欲要发展,欲要更准确地解释社会现实,就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

微观与宏观的综合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指将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结合起来,另一种是指发展一种将微观和宏观层次的社会分析结合起来的理论。

(3)综合多采用对传统理论的重构

一般说来,一个理论传统的后继者有三条途径来继承与发展该理论传统,即详尽阐发、修正和重构。

①详尽阐发是指,在认为原理论的基本假设和概念正确、原理论系统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对完整性的基础上,对它进行补充修饰,去粗取精,并加以拓展发挥。

②修正是指,在意识到原理论的一些不足和弱点的基础上,打着阐释原理论的旗帜,以不太明显的方式修改其中部分思想内容,以弥补它的不足,克服它的弱点。

这两种途径只是对原理论传统的部分边缘要素做适当变动,而毫不触动其核心部分。

③理论重构则不然,它是在明确承认原理论之不足,表示不同意原理论中的某些观点与假设,甚至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假设的前提下,提出一些相应的观点与假设,公开吸收其他理论传统的合理成分,对原理论传统的部分核心要素进行实质性修改。通过这一途径,不仅可以复活某些理论传统,还可能发展出一种新的理论。

在大多数理论家热衷于对传统进行重构中,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界有一种相当浓的“复古”气氛,这一是由于致力进行综合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诸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古典理论进行重构,如新马克思主义、新韦伯主义、新功能主义、新进化论社会学以及杜尔克姆的符号互动理论等; 另一原因则是,那些旨在对60年代后才产生的理论传统进行重构的理论,甚至那些未采用重构途径的理论(如构造论理论和女权主义社会学理论),也都从古典的理论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引入了它们的合理成分。这种“复古”气氛使西方社会学理论界进入了一个“准文艺复兴”时代。当然,正如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样,即使是对古典理论的重构,其真正目的也不是要复活古典理论,而是要挖掘和开发古典理论的合理内核,将它们与其他理论观点融为一体,发展出全面而多维的综合性理论,以解释变革了的社会现实,弥补现行社会学理论的不足。

(4)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

在当前蓬勃发展的这场综合运动中,许多理论的综合尝试也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思想。虽然在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不乏先例,但值得指出的是,目前这种借鉴现象要比先前普遍得多,借鉴范围也更为广泛。

4. 为什么帕累托说非逻辑行为是一个剩余范畴?

【答案】帕累托说非逻辑行为是一个剩余范畴这是因为:

(1)帕累托发现仅就经济生活而言,大量发生的社会行为也都是不合逻辑的,把经济行为都归结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行为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应当超越经济学的视野去研究那些被排斥的非逻辑或非理性的社会行为。

(2)帕累托认为,由人们社会行为而构成的社会是一个像自然系统一样的相互联系的体系。因此,不仅应该而且也可以像物理学和化学那样去在各种变量关系中研究社会系统及其要素。

(3)帕累托站在科学主义立场对社会行为开展了实证论的认识沦研究。虽然帕累托把各种社会因素都囊括在社会系统概念之内,但是他并未全面研究社会系统的全部要素,而是重点研究社会系统中的非逻辑层面。这不仅因为非逻辑的社会现象被在理性主义传统下的学术研究忽视了,而且因为人量的社会行为或社会事件都是非逻辑的。

(4)非逻辑行为是一个剩余范畴,即除了合逻辑行为以外的一切行为。于是,欲明确非逻辑行为概念首先需要明确逻辑行为概念。帕累托把逻辑行为定义为:使用适合于目的的手段并将手段与目的逻辑性地联系起来的行为。这个定义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逻辑行为所采用的手段是符合目的的,即根据目的来选用手段;

②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联系是符合逻辑推论,或有逻辑根据的。

凡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行为就是合逻辑的行为,凡是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行为都是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