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系883人口学(含人口统计学)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应用社会学
【答案】应用社会学,是一种动态的历史变迁研究。它的任务是利用社会学的概念来理解当前的状况和历史的变迁,并最终理解人类社会的总发展。应用社会学以历史考察为其目标,并不满足于抽象的思辨。在滕尼斯看来,应用社会学不应仅限于笼统的历史阐述,还要对当前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生活进行根本性的分析,这是单凭历史研究所不能达到的。
2. 社会机构内互动
【答案】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中,戈夫曼集中研究了在社会机构内发生的互动。他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这种演出是由社会互动所有参加者的活动构成的,它既包括自我的表演、感情的表达、信息的发出,也包括周围人对这些动作、符号的理解。表演是按一定的常规程序进行的。在表演中,预先设计的模式逐渐展现出来,每个人都根据剧本扮演角色,当然,在剧本说得不清楚的地方人们可以自己设计动作或修改剧本。
3. 群体关系
【答案】从社会关系的水平和层次上看,社会系统可以区分为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三个层次。群体关系,是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与个人关系相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它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
4. 国家活动领域
【答案】斯宾塞主张限制国家活动,认为国家和政府的过分干预会限制个人的活动自山,加重人们的经济负担,妨碍社会的发展。他认为,诸如贸易法、国家宗教、破坏自然选择的慈善事业、国家教育、国家移民、卫生措施、货币管理和制造、邮电服务、港日改善和灯塔设置等,国家都不应予以干涉,应任其自由发展,由个人经营。在国家事务中,斯宾塞主张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关系,反对诉诸武力和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他指出,国际仲裁的原则将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普遍方式。
5. 统治
【答案】统治,是指在所属人员那里找到服从某一具体命令的机会,着重表现互动双力一中的一种“机会”重合,即作为统治一方的统治心理与作为服从一方的服从心理的一种会合。
6. 非现实冲突
【答案】非现实的冲突源出于某种难以捕捉的外在因素,其对象不是冲突的根源,冲突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宣泄敌对情绪。或者说,它是一种不求达到某种特殊效果即可自行结束,而只求以此消除心理紧张,或用来证实人们原有认同感的方式。
这种冲突的特点在于,无论人们是否承认冲突的存在,冲突本身就是它的目的,它是用来发泄不满情绪的途径。
7. 刺激命题
【答案】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刺激命题的基本意义是用过去所发生的情况,来预测目前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某人在过去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报酬,那么,出现相同的情况时,就会使他重复出现那种活动,刺激实际上是指周围环境的影响作用,这个命题也就是在预测周围环境对人的行为活动的影响。如小偷第一次在人多拥挤时行窃成功,那么,再遇到人多的地方他就可能再次作案。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变成某个人日后行动的准则。
8.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9. 社会静力学
【答案】社会静力学是孔德提出来的,是指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社会静力学核心的范畴是“秩序”,逻辑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人性结构和社会性质结构。
10.制度化
【答案】①布劳通过制度化概念阐明了宏观交换关系的结构化过程。他认为,尽管共享价值观为宏观交换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但要真正使这一关系结构化,即维持一种稳定的宏观交换关系模式,还需要制度化过程。
②制度化的核心部分是在共享价值观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涉及各个具体交换关系的稳定和普遍的规范。在布劳宏观交换论中,制度化过程是由最基本的交换关系来说明的。也就是说,制度必须在满足了追求报酬的各个行动单位获得相应酬赏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建立,制度化的交换结构必须给大多数参与者带来利益。
③在制度化过程中,为了抵制可能出现的压力和干扰,在宏观结构中,必然会出现以建立和
维持制度为使命的权力单位,它们依靠强制力将个人及各类集体纳入制度轨道。这些权力单位同其他交换单位一样,必须服从共享价值观。作为回报,其他交换单位向它们提供一定的报酬。
二、简答题
11.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区分依据及其内容。
【答案】(1)韦伯对于“行动”的看法:社会行动(包括不为和容忍)可能是以其他人过去的、当前的或未来所期待的举止为取向。‘其他人’可能是单个个人和熟人,或者人数不定的很多人和完全不认识的人。可见,社会行动本质上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
(2)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
①目的合理性行动(也称工具合理性或目的一工具合理性),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②价值合理性行动,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一一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一一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的行动;
③情感行动,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决定的行动;
④传统行动,是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12.简述韦伯有关“价值中立”的思想。
【答案】(1)1904年,韦伯发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客观性”》一文; 1914年,在“社会政策学会”的二次内部会议上,韦伯就新历史学派在经济领域推行伦理价值判断的观点发表俨价值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一文。上述两篇文章都围绕着一个基本问题,即在什么意义上说与社会和文化现象相关的那些学科中也存在一般的“客观有效真理”。即在涉及主观意义现象的专业学科中(如社会学),客观研究如何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为解决这个问题,韦伯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法,即“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
(2)对价值中立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它的对立面即价值判断得到更好的把握。
①价值判断是从伦理、文化和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即实践判断;
②科学中价值中立或价值自由就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摆脱价值判断,或者不作价值判断、暂停价值判断;
③价值判断是科学领域之外的问题,不能依靠科学来解决。
韦伯的价值中立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而不是学术本身的一种构成原则。价值中立不是要求学者没有或不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要求他们应弄清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分析的理解,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情感,告诫他们不要把关于事实的科学分析与关于事实的评论相混淆。
(3)价值中立是研究过程所要求的,研究过程中如果有价值判断,那么科学就没有客观性可言。但是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立离不开价值的指导,如果没有研究者的价值观,那么课题的选择就失去了原则,关于具体的实在也失去了有意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