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之运动生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佳心率范围

【答案】当心率在时,心输出量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这一心率范围,称为最佳心率范围。体育教学以及运动锻炼过程中,应使学生和锻炼者的心率在大部分时间里处于最佳心率范围。

2. 持续训练法

【答案】持续训练法是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地进行训练的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这种方法十分强调一次负荷运动的持续时间长于其他方法一次负荷运动的持续时间,强度适中,心率平均负荷指标应在每分钟130-165次之间。

3. 贮存血量

【答案】贮存血量是指在安静状态下,贮留在人体肝、肺、腹腔静脉以及下静脉丛等处的一部分血量。PC 存血量的特点是流动缓慢,血衆较少,红细胞较多。

4. 精神残障

【答案】精神残障是指精神病人患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同时导致其对家庭、社会应尽职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在精神残障中,精神分裂症所占比例最大。

5. 残障人

【答案】残障人是指由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原因,在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心理品质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的人,一般特指民政部门认可的社会残障人。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保障能力有限,有许多医学残障没有纳入残障人的范畴。另外,有许多遗传性疾病也属于医学残障,如侏儒、白化病等。而一些疾病引起的并发症所导致的残障,通常不属于社会保障残障人的范畴。

6. 胶体渗透压

【答案】胶体渗透压是指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血楽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由于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7. 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

【答案】缓冲体系是指由弱酸以及弱酸与强碱生成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缓冲作用是指缓冲体系具有的缓冲酸、碱和保持相对恒定的作用。其缓冲机理如下:体内的固定酸或碱可被所有的缓冲体系缓冲,而挥发性酸(碳酸)可由磷酸盐、血浆蛋白及血红蛋白等缓冲体系

缓冲。

8. 肌梭

【答案】肌梭是指存在于骨骼肌内的一种高度特化的长度感受器,呈梭状,其末端附着在骨豁肌的结缔组织中(肌内膜),与梭外肌纤维平行排列,由结缔组织囊包裹,内含细的梭内肌纤维。肌梭的主要功能是当它所在的那块肌肉被拉长时,可发放牵拉长度和速率变化的信息。

二、简答题

9. 何谓最大摄氧量?简述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答案】(1)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又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它反映了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2)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①肺的通气与换气能力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肺功能的改善为运动时氧的供给提供了先决条件。

②血液及循环系统运输氧气的机能。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的能力、心脏的泵血机能及每搏输出量的大小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重要因素。

③肌组织利用氧能力。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称为最大摄氧量的外周机制。肌纤维类型影响肌肉的摄氧能力,慢肌纤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线粒体数目多、体积大,有氧氧化酶的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比较高,因而有利于増加肌纤维的摄氧能力。

④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最大摄氧量的遗传度为

能提高本人最大摄氧量的

15~17岁为后天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受试者只⑤年龄、性别因素。最大摄氧量依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青春期前男女生最大摄氧量的差异很小,12~13岁之后其差异逐渐显著。成人男子最大摄氧量要高于女子

女子的峰值,岁为男子的峰值。此后,随年龄的增加,最大摄氧量会逐渐减小。

⑥训练的影响。虽然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但在训练的影响下亦可以增长。这是因为运动训练可增大心容积和心肌收缩力量,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可导致慢肌纤维线粒体增大、增多,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增加,从而提高肌组织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

10.简述“开窗”理论以及形曲线模式的主要发现。

【答案】(1)“开窗”理论

运动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适度的运动能促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而剧烈的运动则使免疫系统的功能被抑制,其抑制效果在运动结束后持续免疫抑制期间更易于感染,故称“开窗期”,在这一时期,各种细菌、病毒、微生物等病原体极易侵入人体并极易获得“插

足”的机会,表现为对疾病的易感率升高。于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免疫“开窗”理论。

形曲线模式曲线模型是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与呼吸道感染的关系,即适度运动可以降

的危险。 低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险,而缺乏运动或运动负荷大则增加上呼吸道感染

11.试述肾脏保持水平衡的机制。

【答案】肾脏保持体内水平衡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当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于是丘脑部视上核及视上核周围区域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其结果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尿量减少,从而保留了体内的水分。同时也产生口渴感觉和饮水要求。相反,大量饮水,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素分泌减少,其结果尿量增加,排出多余的水。

循环血量的改变

当血量过多(或血管扩张)时,刺激了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处的容量感受器,冲动沿迷走神经传人中枢,反射性地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于是尿量增加。如果肾小管重吸收率减少尿量就增加一倍。当体内缺水,循环血量减少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即促进了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和分泌,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的重吸收,于是尿量减少。所以肾脏的调节作用维持着内外环境水的平衡。

12.简述中央后回感觉投射特点。

【答案】中央后回感觉投射的特点包括:

(1)投射呈交叉性:一侧体表感觉传向对侧皮层的相应区域,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2)定位精确,分布呈倒置性:下肢感觉代表区在中央后回顶部(膝以下代表区在皮层内侧面);上肢感觉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感觉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3)投射区面积大小决定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分辨精细程度愈高,其投射区面积也愈大。

13.请谈谈最大摄氧量与乳酸阈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最大摄氧量与乳酸阈的区别有:

(1)人体从事渐増负荷运动时,机体能量的供给是从有氧供能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连续过程。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有氧代谢产生的能量满足不了机体需要时,糖酵解供能的比例增大,导致血乳酸浓度明显增加,从而出现乳酸阈。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了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开始积累时的最大摄氧量百分利用率,其阈值的高低是反映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又一重要生理指标。乳酸阈值越高,其有氧工作能力越强,在同样的渐増负荷运动中无氧代谢供能动员的则越晚,即在较高的运动负荷时,可以最大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