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是霍曼斯等人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理论。代表人物是霍曼斯、阿当斯和沃尔斯。其主要思想来源是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类学。其理论要点包括:①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与人有寻求最大奖赏和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并避免痛苦的倾向。②人的社会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一个人以行动带给别人以好处,并迫使对方做出互惠的行动,造成一种公平的关系和相互获益,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行为与关系就会得到继续与发展,否则就会减少、疏淡或停止。③分配公平原则。阿当斯、沃尔斯特等进而将其发展为公平理论。认为每人所得到收益(报酬)与他的投入(代价)遵循一定的比例,即收益越多,投入也越高。在双方交往中,人们会权衡自己的收支与对方的收支,采取各种行为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二、简答题
2. 社会认同理论对社会心理学有哪些贡献?
【答案】社会认同理论是Tajfel 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并在群体行为的研究中不断发展起来。后来Turner 又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使该理论进一步得到完善。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了社会认同对群体行为的解释作用,它的提出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为社会心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表现在:
(1)Tajfel 和Turner 的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了群际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该理论提出之后,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社会认同”概念已经被社会心理学所广泛接受,并激发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2)社会认同理论首次把人际和群际行为进行了区分,并把认同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区分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种自我知觉水平。
(3)社会认同理论还对人际比较与群际比较,个体自尊和集体自尊进行了区分,这些概念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社会认同理论把“社会的”理解为在群体关系背景之下的,认同是在群体关系中产生的,把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放在核心的位置,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心理的实质。这与美国的认知社会心理学从个体层面理解的“社会的”有着重要的区别,成为欧洲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5)Tajfel 等人采用的最简群体研究范式在涉及群体心理的实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Tajfel 等人由此开辟了对群体进行实验室实验的先河。
3. 简要介绍凯利的归因三维理论及其意义。
【答案】凯利的三维理论是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对海德归因理论的又一次扩充和发展。凯利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到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
,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时间或形态)激物(行为者对之作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这
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维理论。三维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原则。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
(1)区别性。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区别性信息告诉人们行为者在对待不同刺激物时,其行为表现是否有差别;
(2)一贯性。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一致性信息向人们显示关于周围其他人的行为方式与行为者的行为表现之间是否一致;
(3)一致性。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动者相同的反应。一贯性信息是人们所要了解的关于行为者在其他场合的表现情况。
上述三类信息的使用情况,决定了我们对行为归因的可靠程度。通过这些信息的组合,我们就可以断定引发某种具体行为的原因究竟是来自行为者本身,还是来自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4. 印象形成中的三种信息整合法则是什么?
【答案】个体只有接收到大量有关他人的信息刺激之后,再对其进行处理,才能形成一种印象。整合信息的三种法则分别为:
(1)平均法则
平均法则(average principle )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倾向于接受到信息后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例如现在有两个人,如果让某人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他们的品质进行评价,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给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乙除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不讲究衣着两个特点,对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3、-2。那么,根据平均法则,甲的得分是(4+4+2+3
)4=3.25,乙的得
分是
甲的得分比乙的得分多,因而此人对甲的印象更好些。
(2)叠加法则
叠加法则(additiveprinciple )认为人在形成印象时倾向于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根据这一原则,上述甲、乙两个人的总分分别为13分和14分,乙的总分更多,因而对乙的印象更好。可见,平均法则和叠加法则有时是相互矛盾的。一系列实验证明平均法则更正确。
(3)加权平均法则
信息的加权平均(weightedaveraging )是指人们倾向于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即人们根据平均法则去形成印象,但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例如,当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时尚”。
5. 为什么同辈群体在社会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极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原因如下:
(1)同辈群体使儿童摆脱了“自我中心”化的倾向,发展了良好的社会行为。
有“自我中心”化倾向的儿童,其行为表现是自私、独霸、骄纵、不合作、不友好等。要克服这些障碍,必须依靠同辈群体的影响作用,儿童在同辈群体内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合作、共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良好的社会行为,促进了社会化进程。同时,不良的同辈群体则阻碍个体社会化。
(2)同辈群体还有助于个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
同辈群体中平等、非权威的气氛,加之个体之间经验和能力的相似,兴趣与情感的相通,使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互相模仿、学习对方的行为,又彼此竟争和对抗,并在共同的活动中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
(3)同辈群体能帮助个体形成和确立其社会角色或性别角色。
儿童社会角色的确立和形成是有其过程的,同辈群体在其中则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研究都指出,一个人稳定的个性特征是跟它们本身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性别角色标准有关。儿童通过与异性伙伴的接触,学会了如何确立自己的性别角色。
(4)同辈群体有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个体在群体内会通过各种交往机会和实践去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个体体现自己的力量,于是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同时,在与同伴的交往和相处中,儿童还会养成互相帮助、互让互谅、团结协作、尊重他人权利、遵守行为规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在同辈群体中,个体还会形成友谊感和一定的社会态度。这对个体将来发展与他人间的关系,形成某种社会责任感,都有重大的影响。
(5)同辈群体能促进个体良好情感的发展。
同辈群体满足了个体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内在需要,有助于他们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这些又正是社会对个体情感发展的期待。如果个体在生活中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则会产生消极情绪,长此以往,这种消极情绪会作为一种不良的自我感觉,严重阻碍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因此,同伴交往能丰富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情感调节能力和健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6. 城市建筑与人的心理疾病和社会关系和谐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1)大城市和小城镇居民的差异:与小城镇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比较能够接受个别差异,欣赏特立独行的人。
(2)同类人群在某些居住区的相对集中以及与其他居住区之间的隔离,是阶级意识形成的客观条件,而阶级意识是社会冲突的影响因素之一。布局紧凑的工人社区在大多数国家都为工人阶级斗争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如此。